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考研分数线

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之家”,关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之家微信号输入【中国农业大学考研分数线、中国农业大学报录比、中国农业大学考研群、中国农业大学学姐微信、中国农业大学考研真题、中国农业大学专业目录、中国农业大学排名、中国农业大学保研、中国农业大学公众号、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中国农业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考研真题资料优惠价原价选择
加入购物车立即购买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考研分数线对于考生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据信息,包括复试分数线和录取分数线。因为研究生录取分数线和复试分数线直接就决定了考生需要考取考多少分才能达到成功被院校录取的一个最低标准,这也是考生在备考过程中的一个奋斗的目标和计划的基准。另外,考研分数线也是考生在前期择校、择专业的一个判断依据,如果考研录取分数线过高的话,对于基础相对较差的考生就会有一定的难度,考生可以进行自我衡量能否达到最低分数的要求而进行合理的选择。如果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研究生录取分数线(尤其是历年分数线和复试分数线)相对而言较低的话,对于考生来说成功的几率就会比较大,备考过程也会相对的容易。考生获取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分数线的途径有很多:学校研究生官网上通常会有详细的历年分数线情况,考研网站、论坛上也会有相关的资源。考研派的中就为大家总结了详细的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考研录取分数线分数线情况,以供大家选择使用。最后考研派祝您如愿考取食品科学的研究生。【手机访问

Add 中国农业大学微信
研究生为你答疑,送资源

中国农业大学

考研派的考研频道内含有大量优质的课堂讲义真题资源,欢迎考生前去查询和购买。
关注微信公众号:【考研派之家】,了解第一手考研资讯,免费领取考研学习资源。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专业考研录取分数线对于考生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据信息,因为研究生录取分数线直接就决定了考生需要考取考多少分才能达到成功被院校录取的一个最低标准,这也是考生在备考过程中的一个奋斗的目标和计划的基准。另外,考研录取分数线也是考生在前期择校、择专业的一个判断依据,如果考研录取分数线过高的话,对于基础相对较差的考生就会有一定的难度,考生可以进行自我衡量能否达到最低分数的要求而进行合理的选择。如果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考研录取分数线(尤其是历年分数线和复试分数线)相对而言较低的话,对于考生来说成功的几率就会比较大,备考过程也会相对的容易。考生获取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分数线的途径有很多:研究生官网上通常会有详细的历年分数线情况,考研网站、论坛上也会有相关的资源。考研派的中就为大家总结了详细的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录取分数线情况,以供大家选择使用。最后考研派祝您如愿考取食品科学的研究生。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考研考试科目

  各位考生:

  根据学校研究生招生工作安排,结合学院本年度报考情况和招生情况,经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复试领导小组讨论制定本复试方案(请见附件)。

  入围名单及笔试分组名单请见附件。

  请看到通知的考生及时回复邮件至lifangw@cau.edu.cn,以“硕士复试+姓名+考生编号”命名邮件,告知我们已知晓,并登陆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确认。

  复试名单中个人序号请牢记,需要在整个复试过程中填写到纸质材料左上角,以备材料整理,谢谢。

  研究生招生工作陆续展开,请考生保持报名时填写的联系方式的畅通,并注意学院主页公告。

  

  

  

  

  考研网快讯,据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院消息,2010年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考研参考书目及考试科目已发布,详情如下:

科目代码及名称

参考书

806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 / 王镜岩, 朱圣庚, 徐长法主编.-- 3版.--  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835食品科学基础 食品工程原理 / 李云飞,葛克山主编. -- 北京 :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2
化工原理 / 陈常贵,柴诚敬,姚玉英编著. -- 2版. -- 天津 : 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食品化学 / 阚建全主编. -- 2版. -- 北京 :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8 

  点击【】查看更多参考书目。

  友情提示:
  考研信息数量巨大,整理过程中难免出错,欢迎广大研友指正。此外很多历史数据已无处查找,所以为保证考研信息的完整性,考研网真诚欢迎广大研友帮忙补充信息,可回复评论或发送内容至。
  本文系考研网精心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就业前景
  如今,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使得食品花样翻新,食品行业也进入了蓬勃发展的市场时代。随着西方的食材和烹饪方式日渐融入中餐,加上快餐行业的蓬勃发展,今天人们对于食品的营养卫生问题越来越重视。这时,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不再只是以往玩票性质的称谓,也不是传统眼光里的掌勺人,而成了一种正规的职业,他们有的负责制定食品卫生标准,有的专门研制新的食品种类,有的深入研究食品营养,而高校中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就是因此而开设的。

  ▶本校就业
  中国农业大学的食品科学专业是该校比较强的专业。而且在该领域内,中国农业大学的名牌效应也是拥有绝对优势的。其就业方向:1、食品检测,包括各中食品基本营养成分测定。毕业后具备食品检验员资格,可以到食品企业或政府机关的相关检测部门就业。2、食品工艺,范围比较广。比如肉制品加工、乳制品加工、软饮料加工、发酵工艺学、果蔬加工与贮藏等等,细分后专业针对性比较强毕业出来可以到相关企业就业。3、市场营销,从事食品方面的销售工作。4、其他,比如食品研发、现场质检、食品采购、库房管理等等技术员、品控员、化验员、生产管理等等。

  ►个人简介
  姓名     袁芳
  性别     女
  出生日期     1967年2月
  籍贯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民族     汉
  学历/学位     硕士
  职称     副教授
  电话: 010-62737034  62737066
  传真: 010-62737066
  E-mail: yuanfang0220@163.com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17号113信箱

  ►主要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为天然产物分离提取与功能食品。目前正在进行生物活性肽的分离、提取、鉴定以及功能评价;蛋白质—多糖复合物的制备及功能性研究。

  ►代表著作与论文
  主编《餐桌上的营养学-水果分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参编《食品掺伪检验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以及《食品化学实验指导》、《食品理化检验技术》(林业出版社)等教材的编写工作,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多篇。

  ►主要科研项目
  在研项目为“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功能因子生物活性稳态化技术的研究”,企业联合项目“功能食品与功能配料”,国家自然基金“单分散乳状界面上酶的催化反应特性及动力学研究”等。

  ►教学工作
  讲授本科生“基础生物化学实验”,“食品化学实验”、“食品添加剂”、“食品分析”,目前指导硕士研究生4名。

  ►奖励及其它
  参讲的“食品化学”课程获得中国农业大学及北京市的精品课程。

  
  ►个人简介
  姓名     潘秋红
  性别     女
  出生日期     1966年8月
  籍贯     广东省饶平
  民族     汉
  学历/学位     研究生/博士
  职称     教授/硕士生、博士生导师
  电话: 010-62736191
  E_mail: panqh@cau.edu.cn

  ►学习工作经历
  学习经历:
  1986年7月,华南热带作物学院热带作物专业本科毕业,获农学学士学位;
  1999年6月,华南热带农业大学植物学专业硕士毕业,获理学硕士学位;
  2003年6月,中国农业大学果树学专业博士毕业,获农学博士学位;
  1986年7月至2003年7月,在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工作,从事植物生理学的教学和热带作物抗逆生理生化机制的研究工作;
  2003年7月至2005年9月,在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开展温度胁迫下植物水杨酸信号产生和转导机制的研究;
  2005年9月至今,在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工作,从事葡萄酒化学和葡萄酒分析的教学,以及酿酒葡萄风味代谢与调控的研究工作。

  ►现任职务(社会兼职等)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编委兼英文编辑

  ►主要研究方向
  1酿酒葡萄香气物质代谢与调控: 应用转录组学、代谢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等技术手段,着重研究大陆季风性气候条件下酿酒葡萄香气物质的积累规律、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及其转录调控,阐明酿酒葡萄香气品质形成的机制;研究我国不同产区、不同栽培模式及土壤特性下酿酒葡萄香气物质合成代谢的流向及香气组分的构成特点,揭示调控葡萄特定香气品质形成的机理,为优质酿酒葡萄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2.葡萄酒质量控制与评价:以优质葡萄酒生产为目标,针对我国葡萄酒企业在生产中出现的问题,研究在葡萄采收→发酵→陈酿→瓶储的各个环节中主要风味组分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探究主要组分变化与感官风味演变之间的对应关系;研究葡萄酒品质劣变的机理,为高档优质葡萄酒的生产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代表著作与论文
  截止到2011年12月,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近100篇,其中被SCI收录近60篇,参编教材1本。代表性文章有(*等同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
  1.Zhang Zhen-Zhen, Li Xiao-Xi, Zhu Bao-Qing, Wen Ya-Qin, Duan Chang-Qing, Pan Qiu-Hong* (2011)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and expression analysis on two isogenes encoding 3-deoxy-d-arabino-heptulosonate 7-phosphate synthase in grapes. Molecular Biology Reports, 38 (7): 4739-4747.
  2.Wu Yu-Wen, Zhu Bao-Qing, Tu Cui, Duan, Chang-Qing, Pan Qiu-Hong*.(2011)Generation of Volatile Compounds in Litchi Wine during Winemaking and Short-Term Bottle Storag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59 (9): 4923-4931.
  3.Yang Yu-Mei, Duan Chang-Qing, Du Hui-Juan, Tian Juan-Juan, Pan Qiu-Hong * (2010) Trace and rare-earth element profile in various berry tissues of Cabernet Sauvignon, Marselan and Italian Riesling American Journal of Enology and Viticulture. 61(3): 401-407. (1.171)
  4.Wen Ya-Qin, Li Jing-Ming, Zhang Zhen-Zhen, Zhang Yan-Fang, Pan Qiu-Hong *(2010) Antibody preparation, gene expression and subcellular localization of L-idonic acid dehydrogenase in grape berry Bioscience Biotechnology and Biochemistry. 2010, 2413-2417
  5.Li Zheng, Pan Qiu-Hong*, Jin Zan-Min, Mu Lin, Duan Chang-Qing (2010) Comparison on phenolic compounds in Cabernet Sauvignon wines from 5 winemaking regions in China Food Chemistry. 2010, 125: 77-83
  6.Liu Yan-Xia, Pan Qiu-Hong*, Yan Guo-Liang, He Jian-Jun, Duan Chang-Qing (2010) Changes of Flavan-3-ols with different polymerization degrees in seeds of Shiraz, Cabernat Sauvagnon and Marselan from veraison to harvest Molecules. 2010, 15: 7763-7774.
  7. Pan Qiu-Hong, Cao Peng, Duan Chang-Qing (2009) Comparison of enzymes involved in sugar metabolism from Shang-24 (V. quinguangularis) and Cabernet Sauvignon (V. vinifers) at veraison Australian Journal of Grape and Wine Research. 15: 9-17.
  8. Pan Qiu-Hong, Wang Lei, Li Jing-Ming(2009)Amounts and Subcellular Localization of Stilbene Synthase in Response of Grape Berries to UV Irradiation Plant Science. 176: 360-366
  9. Wu Yu-Wen, Pan Qiu-Hong*, Qu Wen-Jun, Duan Chang-Qing. (2009) Comparison of volatile profiles of nine litchi (Chinensis Sonn.) cultivars from southern China.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57: 9676-9687.
  10. He Fei, Pan Qiu-Hong*, Shi Ying, Duan Chang-Qing (2009) Identification of Autoxidation Oligomers of Flavan-3-ols in Model Solutions by HPLC-MS/MS. Journal of Mass Spectrometry 44 (5): 633-640
  11. He Fei, Pan Qiu-Hong*, Shi Ying, Duan Chang-Qing (2008)Biosynthesis and Genetic Regulation of Proanthocyanidins in Plants. Molecules. 13(10): 2674-2703
  12. Liu Yan, Pan Qiu-Hong*, Yang Hao-Ru, Liu Yan-Yan, Huang Wei-Dong (2008) Relationship Between H2O2 and JA in Pea Leaves Wounding Response, Russian 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 55(6): 765-775
  16. He Fei, Pan Qiu-Hong*, Shi Ying, Duan Chang-Qing (2008) Chemical Synthesis of Proanthocyanidins in Vitro and Their Reactions in Aging Wines. Molecules 13(12): 3007-3032
  17. Pan Qiu-Hong, Zhan Ji-Chen, Liu Hong-Tao, Zhang Jun-Huang, J Chen,ian-Ye ,Wen Peng-Fei, Huang.Wei-Dong (2006). Salicylic acid synthesized by benzoic acid 2-hydroxylase participat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rmotolerance in pea plants. Plant Science. 171: 226-233.
  18.Pan Qiu-Hong, Yu Xiang-Chun, Zhang Na, ouXun Z, Peng Chang-Cao, Wang Xiu-Ling, Zou Ke-Qin, Zhang Da-Peng (2006). Activity, but not expression, of soluble and cell wall-bound acid invertases is induced by abscisic acid in developing apple fruit. Journal of Integative Plant Biology.48 (5):536-549.
  19. Pan Qiu-Hong, Li Mei-Jun, Peng Chang-Cao, Zhang Na, Zou Xun, Zou Ke-Qin, Wang Xiu-Lng, Yu,Xiang-Chun ,Wang Xiao-Fang, Zhang Da-Peng (2005). Abscisic acid activates acid invertases in developing grape berry. Physiologia Plantarum.147:157-170.
  20.. Gao Xiu-Ping, Pan Qiu-Hong*, Li Mei-Jun, Zhang Ling-Yun, Wang Xiao-Fang, Shen Yuan-Yue, Lu Yan-Fen, Chen Shang-Wu, Liang Zheng, Zhang Da-Peng (2004)Abscisic Acid is Involved in the Water Stress-Induced Betaine Accumulation in Pear Leaves. Plant and Cell Physiology. 45(6): 742–750

  ►主要科研项目
  近五年(2006-2011)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2项、农业部成果转化项目1项、企业横向合作项目5项。
  参加国家、省部级及横向合作项目10余项。

  ►教学工作
  主讲本科生《葡萄酒化学》及《葡萄酒分析》;
  主讲硕士研究生《葡萄酒化学进展》;

  ►个人简介
  姓名     张燕
  性别     女
  出生日期     1977年9月25
  籍贯     甘肃省
  民族     汉
  学历/学位     博士
  职称     副教授
  电话:010-62737434-23
  传真: 010-62737434-604
  E-mail: zhangyan348@163.com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17号中国农业大学303信箱

  ►现任职务(社会兼职等)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果蔬加工分会会员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青年委员会会员
  国家有机食品认证检查员

  ►主要研究方向
  1.食品非热加工技术理论与应用
  2.天然产物分离技术与产品开发
  3.果蔬加工与综合利用

  代表著作与论文
  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32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21篇;参与出版著作2部,申请专利17项,其中授权专利9项。

  ►主要科研项目
  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高密度二氧化碳(DPCD)脱除紫甘蓝色素异味的机制研究、国家“十二五”高科技发展计划(863)课题——新型水产品加工装备开发与新技术研究、北京市重点科技计划课题——果品超高压关键技术与工艺研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新教师项目课题——DPCD杀菌过程中桃汁褐变非热调控机制研究、农业部公益科研专项基金课题——农产品(香蕉)产地加工储藏装备与设施工程集成技术与模式研究等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

中国农大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食品科学导师介绍:殷丽君
  ►个人简介
  姓名     殷丽君
  性别     女
  出生日期     1971年8月17
  籍贯     山东
  民族     汉
  学历/学位     博士
  职称     教授
  电话/传真:010-62737424
  Email:ljyin@cau.edu.cn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17号中国农业大学(东区)40信箱,邮编:100083
  ►学习工作经历
  2000年~2002年,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后。
  2002年6月,留校工作。
  2002年12月,晋升副教授。
  2003年10月~2004年9月,在日本国际农林水产业研究中心食品科学部,进行合作研究。
  2006年11月~2007年4月,在日本国立食品综合研究所食品工学部,作为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研究员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
  2007年4月~2008年11月,在日本筑波大学生命环境科学研究科,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
  2011年1月晋升教授。
  ►现任职务(社会兼职等)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产品加工分会理事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大豆食品分会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
  1、乳化技术开发及其在食品加工中应用:食品材料的微细化加工、食品营养成分的微胶囊化,食品结构设计、以及采用乳化技术改善食品品质特性研究等。
  2、天然产物化学,包括天然产物中功能因子的分离、纯化及功能性。
  3、食品加工方向:传统食品工业化和粮油加工等。

  ►个人简介
  姓名     姜微波
  性别     男
  出生日期     1963年4月
  籍贯     黑龙江
  民族     汉
  学历/学位     博士
  职称     教授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17号(100083)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
  电话: 62736565(O);62737537(L)
  E-mail:jwb@cau.edu.cn

  ►学习工作经历
  1990——1994年,希伯来大学,获博士学位
  1994——1995,以色列国家农业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
  1996——至今中国农业大学 食品学院

  ►主要研究方向
  果蔬衰老机理与控制技术
  果蔬保健功能成分
  饮食安全与健康

  ►主要科研成果
  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170余篇,包括《Acta Physiol Plant》、《Chinese Science Bulletin》、《European Journal of Plant Pathology》、《Food Technology & Biotechnology》、《Food Chemistry》、《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International》、《Hortscien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Journal of Food Science》、《Journal of Food Quality》、《Journal of Phytopathology》、《Journal of Science of Food & Agriculture》、《Journal of Food Biochemistry》、《Journal of Food Processing & Preservation》、《Journal of Horticultual Science & BioTechnology》、《LWT-Food Science & Technology》、《Molecules and Cells》、《Phytochemistry》、《Physiol Plant》、《Plant Growth Regulation》、《Plant Journal》、《Plant Science》、《PloS One》、《Postharvest Biology & Technology》、《Process Biochemistry》、《Scientia Horticulture》等SCI收录期刊和EI收录论文90多篇。申报、获得专利发明10多项。通过部级鉴定成果2项。

  ►主要科研项目
  主持完成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支撑计划”、“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重点项目、中-以农业合作基金、北京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10余项。

  ►研究生培养概况
  已指导毕业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50多名,研究生主要从事下列几方面学位论文研究课题:
  * 果蔬衰老机理与病理及其控制技术
  * 果蔬组织中抗氧化体系分析
  * 果蔬特效营养功能成分鉴定
  * 食源危害的流行病学分析

  ►曾获奖励及其它
  中国农业大学优秀班主任
  中国农业大学优秀教师
  中国农业大学杰出教师

中国农大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食品科学导师介绍:杨绍青
  ►个人简介
  姓名     杨绍青
  性别     男
  出生日期     1980.10
  籍贯     湖北
  民族     汉
  学历/学位     博士
  职称     副教授
  电话:010-62737689
  传真:010-82388508
  E-mail:ysq@cau.edu.cn,ysq9926@163.com
  实验室网站 http://foodenzyme.cau.edu.cn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17号中国农业大学294信箱
  ►学习工作经历
  1999-2003 长江大学,本科学习
  2003-2008 中国农业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2008-2009 浙江工商大学 讲师
  2009-2010 香港理工大学,博士后
  2011-今 中国农业大学,讲师,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
  酶工程
  ►近年来代表性论文
  1. Shaoqing Yang, HB Xu, Qiaojuan Yan, Y Liu, Zhengqiang Jiang. A thermostable and organic solvents resistant Cutinase of Thielavia terrestris efficiently hydrolyzes Poly(esters). J Ind Microbiol Biotechnol 2013, 40:217-226.
  2. Shaoqing Yang, Chenwei Hua, Qiaojuan Yan, Yinan Li, Zhengqiang Jiang. Biochemical properties of a novel glycoside hydrolase family 1 β-glucosidase (PtBglu1) from Paecilomyces thermophila expressed in Pichia pastoris. Carbohydr Polym 2013, 92:784-791.
  3. Shaoqing Yang, Zhengqiang Jiang, Lite Li. Hydrolysis of soybean isoflavone glycosides by a thermostable ?-glucosidase from Paecilomyces thermophila. Food Chem 2009, 115:1247-1252
  4. Shaoqing Yang, Qiaojuan Yan, Zhengqiang Jiang, Guangsheng Fan, lan Wang. Bi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a thermostable novel b-1,3-1,4-glucanase (lichenase) from Paecilomyces thermophila. J Agric Food Chem 2008, 56:5345-51
  5. Shaoqing Yang, Zhengqiang Jiang, Qiaojuan Yan, Huifang Zhu. Characterization of a thermostable extracellular glucosidase with activities of exoglucanase and transglycosylation from Paecilomyces thermophila. J Agric Food Chem 2008, 56:602–608
  6. Shaoqing Yang, Zhigang Huang, Zhengqiang Jiang, Lite Li. Partition and purification of a thermostable xylanase produced by Paecilomyces thermophila in solid-state fermentation using aqueous two-phase systems. Process Biochem 2008, 43:56-61
  7. Shaoqing Yang, Y.X. Wang, Zhengqiang Jiang, Xiaodong Su. Crystallization and preliminary X-ray analysis of the 1,3-1,4-b-glucanase from Paecilomyces thermophila. Acta Cryst Section F 2008, 64(Pt 8):754-756
  8. Shaoqing Yang, Zhengqiang Jiang, Qiaojuan Yan. High-level of xylanase production by the thermophilic Paecilomyces themophila J18 on wheat straw in solid-state fermentation. Bioresour Technol 2006, 97:1794-1800
  9. 杨绍青,张舒平,闫巧娟,付星,江正强,高产几丁质酶高温紫链霉菌的筛选和发酵条件优化.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第18卷,167-173页,2013
  10. 杨绍青,张舒平,闫巧娟,刘竹青,江正强, 高温紫链霉菌酸性耐热几丁质酶的纯化及性质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第33卷,63-66页,2012
  ►主要科研项目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 “嗜热真菌耐热β-葡萄糖苷酶的性质及转糖苷反应机制”;国家“863”计划项目“天然多糖的制备与功能多糖的研制(2012AA021505)(子课题主持)”;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嗜热真菌耐热β-葡萄糖苷酶的发掘及其转糖苷作用机理”。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耐热、耐冷几丁质酶的性质及其制备几丁寡糖的作用机制”;横向课题 “耐热木聚糖酶生产技术开发”和“低聚木糖和低聚半乳糖高效清洁生产技术” 。
  ►教学工作
  参与讲授《食品酶学与酶工程》
  ►奖励及其它
  1.“嗜热真菌耐热木聚糖酶的产业化关键技术及应用”获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10)
  2.“嗜热真菌耐热木聚糖酶的研究与应用”获2010年度中国粮油学会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5/6)
 
中国农大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食品科学导师赵广华介绍:
  ►个人简介
  姓名     赵广华
  性别     男
  出生日期     1969年4月
  籍贯     山西
  民族     汉
  学历/学位     博士
  职称     教授
  电话: 010-62737645
  传真: 010-62737434-11
  E-mail: gzhao318@yahoo.com.cn
  通信地址: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营养工程学院303信箱
  ►学习工作经历
  1988.9—1992.7月,本科毕业于山西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专业。
  1992.9—1995.7月,硕士毕业于山西大学分子科学研究所生物无机化学。
  1995.9—1998.7月,博士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
  2000.1—2002,8月,在美国University of New Hampshire在Dr. N. Dennis Chasteen实验室进行铁蛋白以及Dps蛋白作用机理博士后研究。
  2004.8—2005.12月,在美国University of New Hampshire Dr. N. Dennis Chasteen实验 室进行铁蛋白氧化沉淀动力学访问研究工作。
  2006.1—至今,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
  食品化学
  蛋白质化学
  ►代表著作与论文
  近十年来,申请人主要金属蛋白质化学以及食品化学研究,在J. Biol. Chem., J. Mol. Biol., J. Am. Chem. Soc., Biochemistry,J. Agric. Food Chem.等发表被SCI引用的论文38篇。近5年发表被SCI引用的论文22篇,论文总共被引用146次,其中他引次数为120次,另外5年间,还发表被EI引用的论文11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在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2002)的论文,现已被PNAS(单独引用5次), EMBO Journal, Annual Review of Microbiology(单独引用2次), FEMS Microbiology Review, Annual Review of Nutrition, 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Journal of Bacteriology,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Journal of Nutrition, Protein Science等国际著名学术和评论刊物引用79次,其中他引次数为70次。
  代表性SCI论文:
  (1) Zhao GH, Ceci P, Ilari A, Giangiacomo L, Laue TM, Chiancone E, Chasteen ND. Iron and hydrogen peroxide detoxImpact factorication properties of DNA-binding protein from starved cells - A ferritin-like DNA-binding protein of Escherichia coli. J. Biol. Chem., 2002, 277 (31): 27689-27696 (Impact factor for 2002: 6.696).
  被引用次数: 79
  (2)Zhao GH, Su MH, Chasteen ND. mu-1,2-1-Peroxo dImpact factorerric complex formation in horse spleen ferritin. A mixed H/L-subunit heteropolymer, J. Mol. Biol., 2005, 352 (2): 467-477 (Impact Factor for 2005: 5.229).
  被引用次数: 2
  (3)Zhao GH*, Arosio P, Chasteen ND. Iron(II) and hydrogen peroxide detoxImpact factorication by human H-chain ferritin. An EPR spin-trapping study. Biochemistry, 2006, 45 (10): 3429-3436(Corresponding author, Impact Factor for 2005: 3.848).
  被引用次数: 4
  (4)Bou-Abdallah F, Zhao GH, Mayne HR, Arosio P, Chasteen ND. Origin of the unusual kinetics of iron deposition in human H-chain ferritin. J. Am. Chem. Soc., 2005, 127 (11): 3885-3893 (Impact Factor for 2005: 7.419).
  被引用次数: 10
  (5) Bai B, Chen F, Wang ZF, Liao XJ, Zhao GH*, Hu XS. Mechanism of the greening color formation of "Laba" garlic, a traditional homemade Chinese food product. J. Agric. Food Chem., 2005, 53 (18): 7103-7107 (Corresponding author, Impact Factor for 2005: 2.507).
  被引用次数: 5
  (6)Bai B, Li L, Hu XS, Wang Z, Zhao GH*. Increase in the permeability of tonoplast of garlic (Allium sativum) by monocarboxylic acids. J. Agric. Food Chem., 2006, 54 (21): 8103-8107 (Corresponding author, Impact Factor for 2005: 2.507).
  (7)Zhao LY, Zhao GH*, Chen F, Wang ZF, Wu JH, Hu XS. Different effects of microwave and ultrasound on the stability of (all-E)-astaxanthin. J. Agric. Food Chem., 2006, 54 (21): 8346-8351(Corresponding author, Impact Factor for 2005: 2.507).
  (8)Zhao LY, Chen F, Zhao GH*, Wang ZF, Liao XJ, Hu XS. Isomerization of trans-astaxanthin induced by copper (II) ion in ethanol. J. Agric. Food Chem., 2005, 53 (24): 9620-9623(Corresponding author, Impact Factor for 2005: 2.507).
  (9)Zhao GH, Bou-Abdallah F, Arosio P, Levi S, Janus-Chandler C, Chasteen ND. Multiple pathways for mineral core formation in mammalian apoferritin. The role of hydrogen peroxide. Biochemistry, 2003, 42 (10): 3142-3150 (Impact Factor for 2003: 3.922).
  被引用次数: 27
  (10)Zhao GH *, Li FH, Lin H, Lin HK,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biological activity of complexes of Lanthanum(III) with 2-(1’-phenyl- 2’-carboxyl-3’-aza-n-butyl-)-1,10-phenanthroline and 2-(1’-p-phenol-2’-carboxyl-3’-aza-n-butyl-)-1,10-phe-nanthroline, Bioorg. Med. Chem., 2007, 15, 533-540 (Corresponding author, Impact Factor for 2005: 2.286).
  (11), Chasteen ND. Oxidation of Good's buffers by hydrogen peroxide. Anal. Biochem., 2006, 349 (2): 262-267(Impact Factor for 2005: 2.670).
  (12)Li FH, Zhao GH, Wu HX, Lin H, Wu XX, Zhu SR, Lin HK,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biological activity of lanthanum(III) complexes containing 2-methylene-1,10-phenanthro-line units bridged by aliphatic diamines, J. Inorg. Biochem., 2006, 100, 36-43 (Impact factor for 2005: 2.423).
  (13)Zhao L, Zhao GH, Zhao ZD, Chen P, Tong JY, Hu XS. Selenium distribution in a se-enriched mushroom species of the genus Ganoderma, J. Agric. Food Chem., 2004, 52 (12): 3954-3959 (Impact Factor for 2004: 2.327).
  (14)Lee J, Chasteen ND, Zhao GH, Papaefthymiou GC, Gorun SM, Deuterium Structural Effects in Inorganic and Bioinorganic Aggregates, J. Am. Chem. Soc., 2002, 124(12), 3042-3049 (Impact factor for 2002: 6.201).
  (15)Zhao GH, Bou-Abdallah F, Yang XK, Arosio P, Chasteen ND, Is Hydrogen Peroxide Produced during Iron(II) Oxidation in Mammalian Apoferritins? Biochemistry, 2001, 40(36), 10832-10838 (Impact factor for 2001: 4.114).
  (16) Zhao GH, Lin HK, Yu P, Zhu SR, Sun HW, Chen YT, Ethylenediamine-Palladium(II) Complexes with Pyridine and Its Derivatives: Synthesis, Molecular Structure, and Initial Antitumor Studies, J. Inorg. Biochem., 1999, 73, 145-149 (Impact factor for 2004: 2.2).
  (17) Zhao GH, Lin HK, Zhu SR, Sun HW, Chen YT, Dinuclear palladium(II) complexes containing two monofuctional [Pd(en)(pyridine)Cl]+ units bridged by Se or S.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cytotoxicity and kinetic studies of DNA-binding, J. Inorg. Biochem., 1998, 70, 219-226 (Impact factor for 2004: 2.2).
  (18) Zhao GH, Lin HK, Yu P, Zhu SR, Sun HW, Chen YT, Comparison of the mode of action of a dinuclear platinum complex containing a pyridine derivative with its monomeric analog, Chem-. Biol. Interaction 1998, 116, 19-29 (Impact factor for 2004: 2.8).
  (19) Zhao GH, Lin HK, Zhu SR, Sun HW, Chen YT, Synthesis and biological activity of binuclear platinum complexes containing two monofunctional cis-[Pt(NH3)2Cl]+ units bridged by 4,4'-dipyridyl selenides or sulfides, Anti-cancer drug design, 1998, 13, 769-777 (Impact factor for 2004: 2.6).
  (20) Zhao GH, Sun HW, Lin HK, Zhu SR, Su XC, Chen YT, Palladium(II) complexes with N,N’-Dialkyl-1,10-phenanthroline-2,9-dimathanamine: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cytotoxic activity, J. Inorg. Biochem., 1998, 72, 173-177 (Impact factor for 2004: 2.2).
  ►主要科研项目
  1、2004年首批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基金”支持计划(NCET-04-0134),主持项目名称为“富硒灵芝中硒蛋白的分离、纯化及功能”研究, 项目的起止日期为2005,1 -2007,12,金额为50万,排名第一。
  2、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名称为“功能性天然‘腊八蒜’色素形成机理”的研究,基金代号为30570181,项目的起止日期为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金额为27万,排名第一。
  3、主持科技部“十五”国家863项目“农畜产品中高附加值天然产物高效提取技术与产品开发”中的子课题“天然虾青素的高效提取技术”,项目编号2002AA248011,项目的起止日期为2002,1 - 2005,12,经费20.0万元,排名第一.
  4、参与美国卫生部(NIH)科研项目“动物铁蛋白铁氧化沉淀机理”研究, 基金代号为R01 GM20194 .
007 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 125   1. 联系人:石宝霞  2. 联系方式:  3. 咨询请查询食品学院主页研究生招生信息管理系统 4. 招生人数包括推荐免试生,推荐免试生接收后公布实际招生人数 5. 学院不提供参考书和复习资料,无考研辅导班和暑期学校。
  083201食品科学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2 数学二 ④835食品科学基础或806生物化学 复试:①面试②专业综合考试③实验技能考试
    01食品化学      
    02食品微生物      
    03食品工程与加工新技术      
    04食品分析与质量控制技术      
    05食品安全控制理论与技术      
    06食品添加剂      
  07天然产物与功能食品      
  083202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2 数学二 ④835食品科学基础或806生物化学 复试:①面试②专业综合考试③实验技能考试
    01油脂加工理论与技术      
    02现代谷物加工理论与技术      
    03植物蛋白质加工理论与技术      
    04糖与淀粉的加工理论与技术      
    05大豆加工理论与技术      
  083203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2 数学二 ④835食品科学基础或806生物化学 复试:①面试②专业综合考试③实验技能考试
    01果蔬加工理论与技术      
    02果蔬贮运工程      
    03农产品在线检测技术      
    04农产品物流理论与技术      
    05乳品加工技术与功能乳品研究      
    06肉制品贮藏保鲜理论与技术      
    07禽蛋制品加工理论与技术      
    08农产品加工工程与设备      
  083204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2 数学二 ④835食品科学基础或806生物化学 复试:①面试②专业综合考试③实验技能考试
    01水产食品加工技术      
    02水产品贮运、保鲜理论与技术      
    03水产活性成分与功能食品      
    04水产品的流通理论与技术      
    05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      
 0832Z1★食品生物技术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2 数学二 ④835食品科学基础或806生物化学 复试:①面试②专业综合考试③实验技能考试
    01果蔬采后生理与分子生物学      
    02果蔬贮藏保鲜技术      
    03发酵工程      
    04食品基因工程      
    05葡萄酒化学与酿造工艺      
    06食品酶工程      
  07益生菌与益生源的开发      
  0832Z2★营养与食品安全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2 数学二 ④835食品科学基础或806生物化学 复试:①面试②专业综合考试③实验技能考试
    01食品安全控制体系研究      
    02食品安全检验技术      
    03食品营养生物化学      
    04食品安全评价与风险评估      
  100403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6西医综合 只接收推荐免试生
    01天然活性成份的功能评价      
    02膳食结构与营养改善      
    03食物营养与健康      
    04食品卫生学      

  相关专题: | 

  ►个人简介
  姓名     汪立君
  性别     女
  出生日期     1974年6月
  籍贯     辽宁省大连市
  民族     满族
  学历/学位     博士
  职称     副教授
  电话:13521227885
  传真:010-62737331
  E-mail:wlj@cau.edu.cn
  通信地址:北京海淀清华东路17号中国农业大学东区50号信箱
  邮编:100083

  ►现任职务(社会兼职等)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等多个国际学报的审稿人

  ►主要研究方向
  (1)食品科学:功能食品加工技术,食品物性与风味。
  (2)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天然产物有效功能因子提取技术,生物材料加工技术。

  ►代表著作与论文
  参编《大豆加工与利用》,《食品工程导论》,《大豆食品安全标准化生产》,《粮油贮藏加工工艺学》等书。
  目前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被SCI或EI收录20余篇(第一作者6篇,第二作者1篇,第三作者10篇)。
  代表性论文:
  (1)Wang L. J., Yin L. J., Li D., Zou L., Saito M., Tatsumi E., Li L. T. Influences of processing and NaCl supplementation on isoflavone contents and composition during Douchi manufacturing. Food Chemistry, 2007, 101, 1247-1253. (SCI收录,)
  (2)Wang D., Wang L. J. *, Zhu F. X., Zhu J. Y., Chen X. D., Zou L., Saito M., Li L. T. In-vitro and in-vivo studies on the antioxidant activities of the aqueous extracts of Douchi (a traditional Chinese salt-fermented soybean food). Food Chemistry. 2007, In press. (SCI收录,IF=2.433)
  (3)Wang L. J., Li D., Tatsumi E., Liu Z. S., Chen X. D., Li L. T. Application of two-stage ohmic heating to tofu processing.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Processing. 2007, 46, 486-490. (SCI和EI同时收录,IF=1.129)
  (4)Wang L. J., Li D., Zou L., Chen X. D., Chen Y. Q., Li L. T. The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Douchi (salt-fermented soybean) extracts during its process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Properties. 2007, 10, 385-396. (SCI和EI同时收录,IF=0.785)
  (5)Wang L. J., Li L. T., Fan J. F., Saito M. Radical-scavenging activity and isoflavone content of Sufu (fermented Tofu) extracts from various regions in China.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2004, 10, 324-327. (SCI收录,IF=0.297)
  (6)Wang L. J., Saito M., Tatsumi E., Li L. T. Antioxidative and angiotensin I-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y activities of Sufu (fermented Tofu) extracts. Jap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Quarterly. 2003, 37, 129-132. (SCI收录,IF=0.395)
  (7)Li D., Wang L. J., Wang D. C., Chen X. D., Mao Z. H. Microstructure analysis of rice kerne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Properties. 2007, 10, 85-91. (SCI和EI同时收录,IF=0.785)
  (8)Wang Y., Li D., Wang L. J., Chiu Y. L., Chen X. D., Mao Z. H., Song C. F. Optimization of extrusion of flaxseeds for in-vitro protein digestibility analysis using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 2008, 85, 59-64. (SCI和EI同时收录,IF=1.696)
  (9)Zhang Z. S., Li D., Wang L. J., Ozkan N., Chen X. D., Mao Z. H., Yang H. Z. Optimization of ethanol-water extraction of lignans from flaxseed.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 2007, 57, 17-24. (SCI和EI同时收录,IF=2.497)
  (10)Wu M., Li D., Wang L. J., Zhou Y. G., Brooks S. L., Chen X. D., Mao Z. H. Extrusion detoxification technique on flaxseed by uniform design optimization.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 2007, In press. (SCI和EI同时收录,IF=2.497)
  (11)Che L. M., Li D., Wang L. J., Chen X. D., Mao Z. H. Micronization and hydrophobic modification of cassava star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Properties. 2007, 10, 527-536. (SCI和EI同时收录,IF=0.785)
  (12)Che L. M., Li D., Wang L. J., Ozkan N., Chen X. D., Mao Z. H. Effect of high-pressure homogenization on the structure of cassava star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Properties. 2007, 10, 969-980. (SCI和EI同时收录,IF=0.785)
  (13)Zhu Y. P., Cheng Y. Q., Wang L. J., Fan J. F., Li L. T.. Enhanced antioxidative activity of Chinese traditionally fermented okara (Meitauza) prepared with various microorganis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Properties. 2007, In press. (SCI和EI同时收录,IF=0.785)
  (14)Chen K. C., Li D., Wang L. J., ?zkan N., Chen X. D., Mao Z. H. Dynamic viscoelastic properties of rice kernels studied by dynamic mechanical analyz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 2007, 3(2), article 1.(EI收录)
  (15)Sha K., Qian P., Wang L. J., Lu Z. H., Li L. T. Effect of storage time on the physico-chemical and sensory properties of Man-tou (Chinese steamed brea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 2007, 3(3), article 9.(EI收录)
  (16)Wang B., Li D., Wang L. J., Huang Z. G., Zhang L., Chen X. D., Mao Z. H. Effect of moisture content on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fibered flaxsee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 2007, 3(5), article 1. (EI收录)
  (17)Zhou Y. G., Li D., Wang L. J., Ozkan N., Chen X. D., Mao Z. H. Influences of microemulsion cross-linking reaction and ball-milling on particle size characteristics of potato and maize starch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 2006, 2(4), article 6. (EI收录)

  ►主要科研项目
  主持和主要参加的课题:
  (1)“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功能化传统食品研究与产业化示范”;
  (2)“十一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高效生产木二糖和改善馒头品质的新型木聚糖酶”;
  (3)达能营养中心膳食营养研究与宣教基金“传统发酵大豆食品的抗氧化性研究”;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沙棘叶黄酮中异鼠李素配糖体的生物转化及其抗氧化性构效关系”;
  (5)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亚麻籽中有效成分提取技术研究”、“淀粉与油脂共混的变性机理及共混新材料特性的研究”和“基于农作物秸秆的聚酯型材料研究”;
  (6)北京市教委彩虹工程“门头沟区九元食品有限公司大豆深加工综合利用技术研究”;
  (7)天津市重大农业科技合作项目“大豆深加工的综合开发和利用”;
  (8)中日国际合作项目“中国主要粮食资源持续生产与高度利用(传统大豆食品研究)”;
  (9)中国农业大学科研启动基金“豆渣固态发酵产生抗氧化肽的研究”。

  ►教学工作
  主讲“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工程原理课程设计”和“食品工程专业英语”等。

  ►个人简介
  姓名     梁志宏     
  性别     女
  出生日期      1969年
  籍贯     内蒙古
  民族     汉
  学历/学位     博士
  职称     副教授
  电话:    010-62738552
  E-mail:   hongzil@sina.com.cn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17号中国农业大学302信箱

  ►学习工作经历
  2012.02-2012.12 访问学者 (Virginia-Maryland College of Veterinary Medicine 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
  2003-2008 中国农业大学 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 食品科学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1996-1999 中国农业大学 植物科技学院 植物病理学专业,获农学硕士学位。
  1987-1991 北京农业大学 生物学院 微生物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
  1999-至今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讲师,副教授。
  1991-1996 内蒙古回民奶食品厂 从事检验、品控等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
  食品微生物;微生物与食品安全

  ►近期发表文章
  贾欣, 徐诗涵, 梁志宏, 黄昆仑. 2014, 赭曲霉毒素A的微生物脱毒研究进展. 生物技术通报, 12:18-23.
  黎佳茜, 韩诗雯, 丁宇宁, 梁志宏. 2014, 某高校图书馆空气微生物污染的调查分析. 图书情报工作, S1:115-118(URP)
  师磊, 梁志宏, 徐诗涵, 郑浩, 黄昆仑. 2013, 一株地衣芽胞杆菌Sl-1对赭曲霉毒素A的吸附和降解研究.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12:1420-1425.
  石丽敏, 黄岚, 梁志宏. 2013, 阻抗特性评价猪肉的新鲜度. 食品科学, 11:13-18
  石丽敏, 黄岚, 梁志宏. 2011, 冷鲜猪肉的新鲜度评价研究进展. 肉类研究, 12:40-43
  何云龙, 梁志宏, 许文涛, 黄昆仑, 罗云波. 2009, 葡萄中碳黑曲霉的分离及其产生赭曲霉毒素A的研究.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01:4-8.(URP)
  李俊霞, 焦自好, 王斐, 关舒, 牛天贵, 梁志宏. 2009, 降黄曲霉毒素B1菌株发酵条件的研究. 食品科学, 13:157-162
  Shi Lei, Zhihong Liang, Junxia Li, Junran Hao, Yuancong Xu, Kunlun Huang, Jingjing Tian, Xiaoyun He, and Wentao Xu. 2014. "Ochratoxin A biocontrol and biodegradation by Bacillus subtilis CW 14." 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 94( 9): 1879-1885.
  Wang, Yan, Weiwei Zhao, Junran Hao, Wentao Xu, YunBo Luo, Weihong Wu, Zhuojun Yang, Zhihong Liang, and Kunlun Huang. 2014. Changes in biosynthesis and metabolism of glutathione upon ochratoxin A stress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Plant Physiology & Biochemistry. 79, 10-18.

  ►教学/科研工作
  讲授《普通微生物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环境学》与《食品安全与毒理学基础》等课程。完成《食品微生物》、《普通微生物》的精品课程建设。
  主持/参加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
  指导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及URP计划


  083201 食品科学专业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硕博连读研究生的培养应贯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坚持质量第一,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具体要求如下:
  1.思想品德要求:较好的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高尚,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团结协作,发扬勇于为科学献身的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业务水平和能力要求: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包括具有一定的相关学科知识);深入了解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和国内外研究前沿;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业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3.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

  1.食品加工理论与应用
  2.食品加工工艺与新技术
  3.食品化学与食品工程
  4.食品生物技术(包括:食品基因工程、食品蛋白质工程、食品酶工程、细胞工程、食品微生物学和发酵工程等理论与技术)
  5.功能食品加工与技术
  6.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理论与技术
  7.天然产物与食品添加剂
  8.食品信息技术:食品快速检测技术、食品信息资源应用理论与技术、食品数字化技术

  三、培养年限

  硕博连读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5年,最长不超过7年。学生入学后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边学习边开展科研工作,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完成培养计划所规定的学习任务,并达到发表科技论文的要求,可以申请毕业或学位论文答辩;通过论文答辩者,经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通过并报研究生院批准,准予毕业或授予学位。

  四、培养方式与方法

  1.硕博连读研究生的培养一般采取全日制的培养方式。
  2.硕博连读研究生的培养以科学研究为主,重点培养硕博连读研究生的优良学风,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其培养过程中,应合理安排课程学习、实践教育、学术交流等各个环节。
  3.硕博连读研究生的指导教师由博士生导师担任。为了充分发挥学术群体的作用,在博士生导师主持下,由本专业和相关专业具有指导博士生、硕士生经验的教授、副教授或相当职称的教师组成指导小组,负责指导硕博连读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要因材施教,鼓励研究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具体培养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发挥优势,提高硕博连读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4.跨学科或交叉学科培养硕博连读研究生时,应从相关学科中聘请副导师协助指导。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硕博连读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本专业硕博连读研究生总学分要求不少于33学分,其中博士课程学分总数不低于10学分,不包括专业外语、资格考试、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学术交流、实践教育等必修环节和第二外语。
  课程学习应结合硕博连读研究生的特点,注意知识结构的连续性。一般第一学年不得选修博士研究生专业课程。硕博连读研究生在资格考试前,必须修满专业培养方案中要求的所有课程,考试成绩合格方可获得学分,学位课程70分及格,选修课程60分及格。
  硕博连读研究生的外语水平要求与普通博士生相同。硕博连读研究生入学前三年内通过大学英语六级的学生可以免修免考硕士英语,可直接选修博士外语课程(成绩按照六级成绩登录,取得相应学分),其他人员需先选修硕士生外语课程,通过后再选修博士外语课程。硕士生英语不计入总学分。第一外语非英语的硕博连读研究生,必须选修英语做第二外语(不计入总学分)。
  硕博连读研究生综合水平考试不具体设课,要求在资格考试前完成,考试成绩合格计2学分。
  课程设置及必修环节如下: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开课时间

备注

 

外国语

3

 

 

 

 

自然辩证法

2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1

 

 

 

 

食品化学专题

2

 

 

 

 

现代分析技术

2

 

 

 

 

食品科学研究进展 

2

 

 

 

 

食品科学技术研究进展()

2

 

 

 

 

食品科学综合实验

2

 

 

 

 

实验研究设计与论文写作

2

 

 

 

 

食品科学与工程semina()                         

2

 

 

 

 

第一外国语()                                   

3

 

 

 

 

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                        

3

 

 

 

 

食品添加剂专题                                  

1

 

 

 

 

食品风味专题                                    

1

 

 

 

 

葡萄酒化学进展                                  

1

 

 

 

 

酶与酶工程专题                                   

1

 

 

 

 

基因工程专题                                     

1

 

 

 

 

发酵工程专题                                    

1

 

 

 

 

高级葡萄生理与分子生物学专题                    

1

 

 

 

 

果蔬采后生理研究进展                            

1

 

 

 

 

肉品科学专题                                    

1

 

 

 

 

乳品科学专题                                     

1

 

 

 

 

水产品加工专题                                  

1

 

 

 

 

果蔬加工专题                                    

1

 

 

 

 

粮油加工专题                                    

1

 

 

 

 

植物蛋白研究进展                                

1

 

 

 

 

碳水化合物化学                                     

1

 

 

 

 

油脂化学

1

 

 

 

 

食品杀菌技术专题                                

1

 

 

 

 

食品加工过程模拟、优化与控制                    

1

 

 

 

 

传热与传质                                      

1

 

 

 

 

食品信息技术                                    

1

 

 

 

 

食品生物技术研究进展                                

1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                            

1

 

 

 

 

动物实验方法                                    

1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1

 

 

 

 

现代食品加工技术进展

1

 

 

 

 

国际食品研究进展                                

1

 

 

 

 

食品科技与产业发展战略(博)                     

1.5

 

 

 

 

营养科学研究进展(博)                           

1.5

 

 

 

 

食品安全研究进展(博)                           

1.5

 

 

 

 

二外(一外非英语者必选英语二外)

4.0

 

 

 

 

其它课程(根据学校课程规划在本院导师指导下选修)

 

 

 

 

必修环节

 

专业外语文献阅读

1

 

 

 

 

实践教育

2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2

 

 

 

 

学术交流

2

 

 

 

 

综合考试(详见培养环节)

2

 

 

 

 

 

 

 

 

 

  ►个人简介
  姓名     石英
  性别     女
  出生日期     1965年2月
  籍贯     陕西
  民族     汉
  学历/学位     博士
  职称     副教授
  电话: 13693289206
  E-mail:shiy228@sina.com
  通信地址:中国农业大学302#

  ►学习工作经历
  1982-1986 西北农业大学园艺系蔬菜专业   本科  学士
  1986-2000 新疆农业科学院园艺作物研究所
  1997-2000 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硕士
  2000-2003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          博士
  2003-今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          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
  食品营养与安全

食品科学 [083201]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所属院校:中国农业大学
招生年份:2020年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所属学院: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08]工学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32]食品科学与工程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01食品化学
02食品微生物
03食品工程与加工新技术
04食品分析与质量控制技术
05食品安全控制理论与技术
06食品添加剂
07天然产物与功能食品
招生人数: 19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2数学二
④806生物化学(自命)或835食品科学基础
备  注: 1.联系人:石宝霞、李文
2.联系方式liwen211@cau.edu.cn
3.咨询请查询食品学院主页研究生招生信息管理系统
4.学院不提供任何参考书和复习资料,无考研辅导班和暑期学校。
5.请参考研究生院招生导师目录或提前与导师联系,确保报考专业与导师招生专业一致!
6.复试:①面试②专业综合考试③实验技能考试
7.请务必按照预报导师招生专业报名;
8.各招生专业招生人数会根据最终录取情况进行微调。

  ►个人简介
  姓名     贺晓云
  性别     女
  出生日期     1980年12月1日
  籍贯     山东
  民族     汉
  学历/学位     博士
  职称     副教授
  电话:010-62738552
  传真: 010-62738552
  E-mail:raininghe@163.com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17号中国农业大学东校区302信箱100083

  ►学习工作经历
  2000.9 —2004.6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生物工程专业学习,获工学学士学位;
  2004.9 —2009.6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专业学习,获工学博士学位;
  2009.9 —2012.2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北京资源亚太饲料科技有限公司,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
  2012.3-至今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讲师,副教授。

  ►现任职务(社会兼职等)
  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食用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毒理过敏室检测人员
  中国农学会农产品贮藏加工分会理事,中国毒理学会会员。

  ►主要研究方向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营养与食品安全。

  ►代表著作与论文
  发表食品安全评价领域国内外专业文章50余篇。参与编写3部教材与专著。参与9项农业部转基因食品安全检测领域的标准研制。
  参编著作
  1. 黄昆仑,许文涛主编.贺晓云等参编.《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与检测技术》(北京市精品教材),科学出版社,2009。
  2. 沈平, 黄昆仑主编. 贺晓云等参编.《国际转基因生物食用安全检测及其标准化》,中国物质出版社,2010。
  3. 张华江主编. 贺晓云等参编.《食品添加剂原理与应用》,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
  代表性论文
  1.Zou S Y1, He X Y1, Liu Y F, Chen D L, Luo Y B, Huang K L, Zhang W*, Xu W T*. Toxicological Evaluation of Lactase Derived from Recombinant Pichiapastoris. PloS one, 2014, 9(9): e106470.
  2.Zhu Y X1, He X Y1, Luo Y B, Zou S Y, Zhou X, Huang K L*. A 90-day feeding study of glyphosate-tolerant maize with the G2-aroA gene in Sprague–Dawley rats. 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 2013, 51:280-287.
  3.Tang M Z1, He X Y1, Luo Y B, Ma L Y, Tang X G, Huang K L*. Nutritional assessment of transgenic lysine-rich maize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quality protein maize. 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 2013, Feb 12. doi: 10.1002/jsfa.5845.
  4.刘一非, 黄昆仑, 贺晓云*. 美国内分泌干扰物筛选策略及进展. 卫生研究, 2014, 43(4), 671-674.
  5.郎天琦,邹世颖,侯曼,刘棒,贺晓云*,黄昆仑*. SD大鼠90天亚慢性毒性喂养试验生理生化指标正常参考值的研究. 中国食品学报,2014.
  6.吕超, 包琪, 邹世颖, 陈思媛, 贺晓云*, 黄昆仑*. 转基因羊奶表达重组人溶菌酶的急性毒性及过敏性研究.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4, 5(9), 2831-2836.
  7.罗云波,贺晓云.中国转基因作物产业发展概述. 中国食品学报, 2014, 14(8), 10-15.

  ►主要科研项目
  主持的科研项目: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任务《有机产品生产中允许使用物质评价关键技术研究—任务二 有机产品生产中允许使用的投入物质适用性研究》;
  中国农业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项目3项:《食品中内分泌干扰物筛选平台的建立及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初步评估》《植物生长调节剂多效唑对SD大鼠的内分泌干扰作用研究》、《玉米赤霉烯酮细胞生殖毒性作用机制初步研究》。
  农业部财政项目子课题《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标准化体系研究》。
  参加的科研项目:
  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2项《转基因生物食用安全评价关键技术及重要转基因植物新产品食用安全性评价研究》、《转基因生物的食用和饲用安全评价技术——玉米、小麦等转基因生物的食用安全评价》 ;
  参与国家自然基金2项:《用于评价食品潜在致敏性的体外细胞模型体系的研究》、《食品潜在过敏性评价动物模型体系的研究》。

  ►教学工作
  参与讲授《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与检测技术》、《转基因食品进展与展望》、《食品生物技术进展》等本科生课程;
  参与讲授《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实验动物学》、《分子生物学专题》等研究生课程。

  ►奖励及其它
  2014年获得中国农业大学“优秀班主任”。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食品科学     专业代码:097201     门类/类别:农学     学科/类别:食品科学与工程
 

专业点分布

辽宁大学 大连海洋大学 沈阳农业大学 锦州医科大学 吉林大学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 扬州大学 安徽农业大学 青岛农业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 河南农业大学 湖北工业大学 广东海洋大学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重庆大学 西南大学 贵州大学 新疆农业大学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食品科学     专业代码:083201     门类/类别:工学     学科/类别:食品科学与工程

专业介绍

北京农学院为例
“食品科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设立的二级学科之一,下设食品生物技术、食品营养与功能、食品安全检测与控制等3个方向。目前,该学科有教授4人,副教授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1人,其中有9名教师具有博士学位,3名教师具有海外学习工作经历。
该学科依托农产品有害微生物及农残安全检测与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食品质量与安全北京实验室、首都农产品安全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科研平台,设有功能乳制品实验室、食品毒理学评价室、食品理化检测与营养分析实验室、食品安全微生物检测实验室、食品生物技术实验室、益生菌实验室、真菌实验室等,拥有制备液相色谱、中高压层析色谱、高效逆流色谱、液质联用、气质联用、超声波提取浓缩器、低压层析系统、高压细胞破碎仪等大型分离分析仪器,具备了培养食品科学学科研究生的良好实验条件。近五年该学科科研经费达800万元,获科研成果奖4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1项,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
该学科以现代食品科学技术为基础,应用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等食品生物技术,研究食品中的功能性因子;研究以拮抗菌为基础的食品防腐保鲜机理与应用;研究果品蔬菜、谷物、豆类、畜产品的营养、功能成分及生物活性物质,对其进行功能性评价并开发相关功能性食品;研究农产品安全控制理论,研究和开发农产品中致病微生物、过敏原、抗生素和农药残留的检测技术和相关产品等。

专业点分布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农学院 中国农业科学院 天津科技大学 天津商业大学 天津大学 河北农业大学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山西大学 内蒙古农业大学 渤海大学 大连工业大学 吉林农业大学 长春工业大学 吉林大学 长春大学 哈尔滨商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齐齐哈尔大学 东北农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扬州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 江南大学 南京财经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江苏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宁波大学 浙江工商大学 浙江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安徽工程大学 集美大学 福建农林大学 福州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齐鲁工业大学 山东农业大学 青岛农业大学 郑州烟草研究院 郑州轻工业学院 河南工业大学 河南科技大学 河南科技学院 武汉轻工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湖南农业大学 长沙理工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 暨南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广西大学 重庆工商大学 四川大学 四川理工学院 四川农业大学 贵州大学 昆明理工大学 云南农业大学 西北大学 西安理工大学 陕西科技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理工大学 兰州理工大学 甘肃农业大学 宁夏大学 新疆大学

专业院校排名

0832 食品科学与工程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27 所,本次参评26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79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学校代码 学校名称 评选结果
1 10019 中国农业大学 A+
2 10295 江南大学 A+
3 10403 南昌大学 A
4 10307 南京农业大学 A-
5 10335 浙江大学 A-
6 10504 华中农业大学 A-
7 10561 华南理工大学 A-
8 10057 天津科技大学 B+
9 10152 大连工业大学 B+
10 10224 东北农业大学 B+
11 10264 上海海洋大学 B+
12 10299 江苏大学 B+
13 10423 中国海洋大学 B+
14 10564 华南农业大学 B+
15 1071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B+
16 10011 北京工商大学 B
17 10129 内蒙古农业大学 B
18 10157 沈阳农业大学 B
19 10183 吉林大学 B
20 10353 浙江工商大学 B
21 10359 合肥工业大学 B
22 10389 福建农林大学 B
23 10635 西南大学 B
24 10086 河北农业大学 B-
25 10193 吉林农业大学 B-
26 10240 哈尔滨商业大学 B-
27 10248 上海交通大学 B-
28 10327 南京财经大学 B-
29 10463 河南工业大学 B-
30 10496 武汉轻工大学 B-
31 10566 广东海洋大学 B-
32 10213 哈尔滨工业大学 C+
33 10223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C+
34 10337 浙江工业大学 C+
35 10390 集美大学 C+
36 10462 郑州轻工业学院 C+
37 10466 河南农业大学 C+
38 10538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C+
39 10559 暨南大学 C+
40 10610 四川大学 C+
41 10167 渤海大学 C
42 10386 福州大学 C
43 10464 河南科技大学 C
44 10589 海南大学 C
45 10623 西华大学 C
46 10626 四川农业大学 C
47 10676 云南农业大学 C
48 10708 陕西科技大学 C
49 11646 宁波大学 C
50 10252 上海理工大学 C-
51 10364 安徽农业大学 C-
52 10435 青岛农业大学 C-
53 10536 长沙理工大学 C-
54 10733 甘肃农业大学 C-
55 11117 扬州大学 C-

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2017年)0832 食品科学与工程排名: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27 所,本次参评26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79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学校代码 学校名称 评选结果
1 10019 中国农业大学 推荐阅读:(食品科学考试大纲) A+
2 10295 江南大学 推荐阅读:(食品科学参考书目) A+
3 10403 南昌大学 推荐阅读:(食品科学录取分数线) A
4 10307 南京农业大学 推荐阅读:(食品科学参考书目) A-
5 10335 浙江大学 A-
6 10504 华中农业大学 推荐阅读:(食品科学参考书目) A-
7 10561 华南理工大学 A-
8 10057 天津科技大学 推荐阅读:(食品科学参考书目) B+
9 10152 大连工业大学 B+
10 10224 东北农业大学 推荐阅读:(食品科学参考书目) B+
11 10264 上海海洋大学 推荐阅读:(食品科学参考书目) B+
12 10299 江苏大学 推荐阅读:(食品科学参考书目) B+
13 10423 中国海洋大学 B+
14 10564 华南农业大学 推荐阅读:(食品科学参考书目) B+
15 1071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推荐阅读:(食品科学参考书目) B+
16 10011 北京工商大学 推荐阅读:(食品科学参考书目) B
17 10129 内蒙古农业大学 推荐阅读:(食品科学参考书目) B
18 10157 沈阳农业大学 B
19 10183 吉林大学 推荐阅读:(食品科学调剂通知) B
20 10353 浙江工商大学 推荐阅读:(食品科学参考书目) B
21 10359 合肥工业大学 B
22 10389 福建农林大学 B
23 10635 西南大学 B
24 10086 河北农业大学 B-
25 10193 吉林农业大学 B-
26 10240 哈尔滨商业大学 B-
27 10248 上海交通大学 B-
28 10327 南京财经大学 B-
29 10463 河南工业大学 B-
30 10496 武汉轻工大学 B-
31 10566 广东海洋大学 B-
32 10213 哈尔滨工业大学 C+
33 10223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C+
34 10337 浙江工业大学 C+
35 10390 集美大学 C+
36 10462 郑州轻工业学院 C+
37 10466 河南农业大学 C+
38 10538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C+
39 10559 暨南大学 C+
40 10610 四川大学 C+
41 10167 渤海大学 C
42 10386 福州大学 C
43 10464 河南科技大学 C
44 10589 海南大学 C
45 10623 西华大学 C
46 10626 四川农业大学 C
47 10676 云南农业大学 C
48 10708 陕西科技大学 C
49 11646 宁波大学 C
50 10252 上海理工大学 C-
51 10364 安徽农业大学 C-
52 10435 青岛农业大学 C-
53 10536 长沙理工大学 C-
54 10733 甘肃农业大学 C-
55 11117 扬州大学 C-

数据来源: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   

2007年食品科学专业学校排名
排名 学校名称 等级 排名 学校名称 等级 排名 学校名称 等级
1 江南大学 A+ 7 华南农业大学 A 13 浙江工商大学 A
2 南昌大学 A+ 8 沈阳农业大学 A 14 东北农业大学 A
3 中国农业大学 A+ 9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A 15 中国海洋大学 A
4 南京农业大学 A+ 10 天津科技大学 A 16 江苏大学 A
5 华南理工大学 A 11 浙江大学 A      
6 华中农业大学 A 12 哈尔滨商业大学 A      
 
B+等(25个):吉林农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山东农业大学、上海水产大学、暨南大学、河南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宁波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华大学、西安理工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天津商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大连轻工业学院、浙江工业大学、宁夏大学、山西大学、新疆农业大学、扬州大学、长春工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吉林大学
 
 
B等(25个):山东轻工业学院、陕西师范大学、山西农业大学、集美大学、四川大学、河南农业大学、陕西科技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广西大学、大连水产学院、新疆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长沙理工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工商大学、昆明理工大学、西北大学、河北科技大学
 
 
C等(17个):名单略
    2015-2016年食品科学专业学校排名
排 名
学校名称
星 级
开此专业学校数
1 江南大学 5★ 96
2 中国农业大学 5★ 96
3 南京农业大学 5★ 96
4 浙江大学 5★ 96
5 华南理工大学 5★ 96
6 南昌大学 4★ 96
7 华中农业大学 4★ 96
8 东北农业大学 4★ 96
9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4★ 96
10 浙江工商大学 4★ 96
11 华南农业大学 4★ 96
12 西南大学 4★ 96
13 天津科技大学 4★ 96
14 河南工业大学 4★ 96
15 中国海洋大学 4★ 96
16 合肥工业大学 4★ 96
17 北京工商大学 4★ 96
18 天津大学 4★ 96
19 沈阳农业大学 4★ 96
20 江苏大学 3★ 96

食品科学研究生考试科目:
①101政治
②201英语或203日语
③302数学二
④896微生物学或884化工原理
 
食品科学考研参考书:
北京工商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考研科目及参考书
考试科目
初试科目:
①101政治;②201英语或202 俄语或203日语;③302数学二;④ 811食品生物化学。
复试科目:
食品科学综合(812微生物学和813食品化学)。
另同等学历需加试800《食品分析》。
参考书目
科目    参考书    出版社    作者
811食品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教程》第三版    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    张洪渊主编
812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第二版    沈萍等主编
813食品化学    食品化学    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年8月    汪东风主编
800食品分析    食品分析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4年    大连轻工业学院等
 
食品科学专业研究生就业:
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膨胀,对食品的需求量势必剧增。方便、速冻、保鲜、保健、微波、休闲、儿童、老年食品及健康饮料和调味品将风靡全球。食品行业的“大输血”为食品专业教育指明了方向。与世界的接轨,使我国食品市场与流通秩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也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先进的技术与管理制度的大量引入,为食品工业毕业生大显身手提供了舞台。食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它在一个国家工业体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不容置疑的。我国又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世界第一大国,对食品的需求依然很大。更值得一提的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食品的需求已由过去的单一温饱型逐步向五彩缤纷的精品科技型过渡。
我国食品工业急需大量专门人才,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比较广。食品制造加工企业、以动植物产品为原料的产品制造加工企业及相关的国家机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商务公司、海关、质量监督、卫生防疫、环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等部门都是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单位。以北工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2008年毕业生就业情况为例,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1.6%,毕业生多去往国内外著名食品企业、政府质检部门从事产品品质控制、产品研发、企业管理、分析检验等方面的工作,或考取国内外知名大学研究生。
食品行业招聘企业主要以外资企业和民营大中型公司为主。外资企业方面,从其在各大网上所发布的职位显示出,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有明显的人力资源匮乏的现象。同时,因为受所需人才专业度和地域的限制,所以外资企业虽然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等优越条件,招聘到所需的研发技术人员也有一定难度。但是在对应届毕业生的吸引上,外资企业有它独到的优势,所以中层人才大多通过内部提升的方式得以解决。
民营企业方面,中层的管理人员变成了企业急需的人才热点。从02年起市场营销岗位就方兴未艾,而且该行业大量的市场、销售人员,特别是品牌建设人员流向其他行业,而从其他行业流向快速消费品行业的市场人员并不多。因此,相关企业将有必要继续对此类人才进行储备。另一个方面,在整个行业表现出对品牌建设热情不减的时候,不少大型的食品企业却转而开始关注产品本身,所以相关人士认为,在 2007 年有关市场类产品方向的人才将成为最大缺口。
由此可见,未来几年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还是有就业前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