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保研细则

考研真题资料优惠价原价选择
加入购物车立即购买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保研细则信息,是考研之前需要获取相应的考研信息,比如考试大纲、招考专业、招考目录等等基本信息,这些内容是进行考研前期工作的必要准备。考生可以从各院校的研招网进行查询,每年的9月左右就会公布下一年度的招生计划。考生应当仔细阅读相关文件的要求和信息,部分专业的名称相近,内容也比较繁杂,容易混淆或遗漏,考生要仔细区分。另外各大考研网站的相应版块也会有历年的招生信息汇总,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保研细则信息内总结了各大院校的历年招生信息,方便考生查询和选择。最后,考研派的小编预祝各位考研的同学都可以考取理想的学校。

Add 湖南师范大学微信
研究生为你答疑,送资源

想要成功保研,了解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保研细则是必不可少的,保研细则包括很多内容,比如保研的条件,保研所提供的材料,保研的形式等等,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保研细则是每位想保研的学生必须了解的,比如夏令营的保研细则,到后面正式推免的保研细则,虽说每年的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保研细则不止一个内容,7-8月的夏令营,9月份的预推免以及10月份的正式推免都有自己的保研细则,想要通过院校的保研项目,必须了解每一次的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保研细则,这些内容是想要保研的同学必须了解的。同学们可以从各院校的研究生信息网或公众号中进行查询,大致每年的4月-9月就会公布本年的招生计划。同学们应当仔细阅读相关文件的要求和信息,部分专业的名称相近,内容也比较繁杂,容易混淆或遗漏,同学们要仔细区分。另外各大保研网站的相应版块也会有历年的保研招生信息汇总,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保研细则可能会刷掉一些想要保研的同学,但是也不要灰心,自己仍有选择的余地。最后,小编预祝各位想要保研的同学都可以成功被目标院校录取。

了解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保研细则是每位想要保研的同学必须要做的事,为了方便各位同学,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保研信息网会提供各种有关保研的资讯和内容,比如历年的保研推免招生计划、保研政策、保研渠道、保研真题、保研经验等等内容,想要稳上岸,就不要放过每一次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保研细则,一定要熟读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保研细则,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保研信息网的小编提醒各位同学要时刻关注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小编会在第一时间公布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保研细则,考生在准备过程中遇到问题或疑惑时可以打电话进行咨询。最后,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保研信息网的小编预祝各位保研的同学都可以成功上岸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保研细则
考试内容及要点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与应用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1.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
(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方法
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教育性原则
2.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
3.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教育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
  二.学生与教师心理
(一)学生心理
1.学生的认知发展
2.学生的情感和个性发展
3.学生的个体差异
(二)教师心理
1.教师的角色与特征
2.教师的专业品质
3.师生互动
4.教师的成长与培养
5.教师的职业倦怠
三.一般学习心理
(一)学习心理概述
   1.什么是学习
广义学习、狭义学习
2.学习的类别
根据学习主体分类、根据学习水平分类、根据学习结果分类、根据学习性质分类、根据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根据学习内容分类
(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联接学习理论
学习的实质、学习原则
2.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学习理论
经典实验、经典条件学习的基本内容
3.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学习论
操作性条件作用、强化、操作性条件学习理论的运用
4.班图拉的社会学习论
社会认知理论、观察学习、观察学习的教学应用
  (三)认知派学习理论
      1.早期的认知学习理论
格式塔的顿悟-完型学习理论、托尔曼的符合学习理论
2.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认知表征、认知结构、学与教的基本原则、发现学习
      3. 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有意义学习、同化过程、接受学习、对理论的评价
      4.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学习的条件
   (四)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1.建构主义思想渊源与基本观点
        思想渊源、建构主义分类、当代建构主义基本理论观点
2.个人建构主义理论
生成学习论、认知灵活性理论
3.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文化内化与活动理论、情境性认知与学习理论、支架式教学、建构主义评析        
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马斯洛的学习理论、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五)学习动机
1.概述
动机的性质、学习动机的分类、  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
2.学习动机理论
行为主义的学习动机理论、人本主义的学习动机理论、成就动机理论、学习的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学习动机的自我价值论
3.学习动机的培养
四.分类学习心理
(一)知识学习
1.知识的分类与表征
知识及涵义、知识的分类、知识的表征、知识建构的基本机制
2.知识的理解
理解的类型与过程、理解的影响因素、概念的学习
3.错误观念的转变知识学习的标准
错误观念及性质、概念转变及过程、概念转变的影响因素与条件、为概念而教
4.知识学习与迁移
迁移及分类、迁移的理论、为迁移而教
(二)技能的学习
  1.技能的概述
   技能及特点、技能的分类、
  2.动作技能
     动作技能的结构及类型、动作技能的形成、动作技能的培养
3.心智技能
心智技能的形成过程、心智技能的特征、心智技能的培养
(三)问题解决的学习与创造性
1.问题与问题解决
问题及分类、问题解决的界定
2.问题解决的过程
问题解决的模式、一般问题解决的过程、结构不良问题解决的过程
3.问题解决的训练
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
4.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本质、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四)学习策略
     1.学习策略概述
        学习策略的界定、学习策略的分类
2.认知策略
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3.元认知策略与资源管理策略
       元认知的结构、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4.学习策略的促进
      促进学习策略的原则、常见的学习策略、策略促进的方法
(五)品德的形成
1. 品德心理概述
        品德的基本界定、品德的心理结构、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的实质
2.道德发展理论
        道德认知的发展、道德情感的发展、道德行为的发展
3.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品德培养的方法、品德问题及预防
4.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过错行为与不良品德行为、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参考书目
《认知心理学》, 周爱保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当代认知心理学》,梁宁建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考试内容及要点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教育心理学对象
1、广义教育心理学
2、狭义教育心理学
3、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4、中国古代教育心理思想
5、西方早期教育心理学思想
6、科学教育心理学的诞生与发展。
(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1、客观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
3、系统性原则
4、教育性原则
5、质化研究
6、观察法
7、实验法
8、调查法
9、个案法
10、测量法等。
二、学习心理概述
(一)学习的含义
1、广义的学习
2、狭义的学习
(二)学习的类型
1、布卢姆的目标分类
2、加涅学习结果分类
3、冯忠良的学习内容分类。
(三)学习理论
1、联结学说的学习观。
2、桑代克联结说
3、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说和班图拉的观察学习说。
4、认知学派的学习观
5、顿悟学习观
6、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观
7、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
8、人本主义学习观
9、建构主义学习观。
三、知识与技能学习
(一)知识学习的界定与分类
(二)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的概念与表征方式。
1、陈述性知识概念与表征方式
2、程序性的概念与表征方式
(三)学习策略
(1)中国古代的学习策略
(2)当代心理学的学习策略
(四)运动技能的学习
1、运动技能的定义
2、运动技能的分类
3、运动技能的结构
4、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
5、运动技能的培养。
四、学习迁移
(一)学习迁移的界定
(二)学习迁移的分类
1、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
2、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3、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4、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
(四)迁移的理论
1、形式训练说
2、共同要素说
3、经验类化说
4、关系转换说
5、迁移理论的新发展
(五)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六)迁移能力的促进
五、问题解决与创造力
(一)问题与问题解决的界定
1、问题的界定
2、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的界定
(二)问题的类型
1、精确问题与模糊问题
2、常规问题与非常规问题
3、封闭性问题与开放性问题
4、对抗性问题与非对抗性问题
5、语义丰富的问题和语义贫乏的问题
(二)通用问题解决程序
1、纽厄尔(A.Newell)、肖(J.C.Shaw)和西蒙(H.A.Simon) “通用问题解决程序”。
2、奥苏伯尔和鲁宾逊问题解决模式
奥苏伯尔和鲁宾逊(F.G..Robimson)以几何问题为解决问题的原型,于1969
年提出了一个问题解决模式。
     (1)呈现问题情境命题
(2)明确问题与已知条件
(3)填补空隙过程
(4)解答之后的检验
(三)问题解决的策略
1、一是算法式(algo-rithm)策略
2、启发式(heurisitic)策略
(1)手段一目的分析
(2)目标递归策略。
(四)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有关的知识经验
2、习惯定势与功能固着
3、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
4、酝酿效应
5、原型启发
6、情绪和动机状态
(五)创造力的开发
六、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定义
(二)动机的分类
(三)动机冲突及其种类
1、原则性动机冲突和非原则性动机冲突。
2、双趋动机冲突、 双避动机冲突、 趋避动机冲突。
3、学习动机动机与学习效果
4、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四)学习动机的理论
1、强化理论(reinforcement theory)
2、需要理论(need theory)
3、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
4、成就动机理论(theory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5、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 of motivation)
6、自我效能感理论(self-efficacy theory)
(五)“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简称LH)
(六)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七、学生的品德心理
(一)品德与道德的关系
(二)皮亚杰品德发展阶段的理论
(三)科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的理论
(四)班杜拉等的社会学习理论
(五)埃里克逊新精神分析品德理论
(六)不良品行矫正的几个常用方法
1. 防范协约法
2.  责任性奖励法
3.  强化暂停法
4. 过错矫正法
5.  榜样示范法
八、教师心理与教学心理
(一)教师成长的过程
教师成长经历四个阶段:适应阶段、分化定型阶段、突破阶段和成熟阶段。
(二)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的含义
2、几种主要的教学设计观点
    3、几种主要模式及方法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    ]           考试科目名称: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一、考试内容及要点
一、学前儿童及其心理研究
    (一)学前儿童概念与学前儿童观
1、婴儿、幼儿、学前儿童的概念;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研究领域和任务。
2、学前儿童发展观的变迁;科学儿童心理学产生的标志。
(二)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理论体系
1、三个基本关系的问题
天性和教养之争;发展的主动性和被动性;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2、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认知学派等主要学派的理论观点、问题和策略。
(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宽泛的研究方法
社会生态学研究方法;跨文化研究方法
2、具体的研究方法
纵向研究、横向研究和时序设计;观察法、合作性行动研究、心理测量法、问卷法、谈话法、案例研究法。
二、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和人文生态环境
(一)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1、 生物性因素
遗传因素对行为、心理健康、人格的影响;先天素质的影响。
2、 社会性因素
心理发展关键期的涵义和影响;印刻现象;早期生活经验对大脑发育、智力发展的影响。
(二)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人文生态环境
1、人文生态环境的结构
直接环境系统;间接环境系统;宏观环境系统。
 2、人文生态环境的特点
期待性与现实性;相互性与应答性。           
三、婴儿的生理发展
(一) 身体的生长发育
1、胎儿期和新生儿期的身体生长发育
胎儿的产生、发展阶段和发展的敏感期;新生儿的身体生长发育。
2、乳儿和学步儿的身体生长发育原则和规律
3、乳儿和学步儿的生长发育特征
身高和体重的迅速增加;身体结构上的变化;身体生长的长期趋势。
(二) 脑与脑功能的发展
1、胎儿和新生儿的脑发育
神经元的发育;皮质抑制机能的发展。
2、乳儿和学步儿的神经元和大脑皮层的发育;
3、婴儿的大脑发育的特点
处于脑发育的敏感期;具有可塑性;已出现偏侧优势。
(三)感知觉的发展
1、胎儿的感觉发展
触觉、味觉、嗅觉、听觉、视觉、痛觉的发展。
2、新生儿期的感觉发展
视觉探索;空白视野规律;颜色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的发展。
3、乳儿和学步儿的知觉发展
颜色知觉的发展;形状知觉的发展;对音乐的感知。
(四)运动机能的发展
1、 胎儿期的反射运动
胎儿的探索活动进程;胎儿的反射性运动;
2、新生儿期的反射运动
生存反射和原始反射的联系与区别;巴宾斯基反射。
3、乳儿和学步儿的运动机能
婴儿动作发展的一般顺序;婴儿躯体和下肢动作的发展;婴儿手的动作发展特点;精细动作的发展进程。
四、婴儿的认知发展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感觉运动阶段的年龄范围、子阶段划分、认知发展特点
2、前运算阶段的年龄范围、子阶段划分、认知发展特点
3、对皮亚杰感觉运动发展理论的挑战
新先天论;婴儿对物质世界的理解。
(二)婴儿的思维和记忆发展
1、胎儿的思维和记忆
习惯化和去习惯化研究;胎儿记忆发展水平;音乐胎教对婴儿记忆的影响。
2、婴儿的思维和记忆
分类能力的发展;推理能力的发展;记忆能力的发展。
(三) 婴儿的认知社会化发展
1、对他人容貌的感知
对面孔的感知特点;对特定面孔—声音的匹配。
2、对母亲的感知
对母亲发出信号的感知;早期面对面交流中婴儿注意和情感发展的变化。
3、对人的行为动作的感知的表现
模仿;共鸣动作。
(四)婴儿的言语发展
1、言语发展的三个理论
条件作用论、先天论、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和理论观点。
2、婴儿前言语的发展
前言语阶段的概念;婴儿言语发展五阶段(林崇德);言语知觉能力的三种水平(周兢);前言语阶段的语音发展过程;前言语阶段交际能力发展的三阶段。
3、婴儿言语的形成
单词句阶段的言语发展特点;简单句阶段的言语发展特点;复合句开始发展。
五、婴儿的社会性心理发展
(一)社会性发展的相关理论
1、 精神分析学派
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理论的观点;口唇期、肛门期和性器期的年龄划分和发展特点;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的观点,及其与学前儿童有关的前三个阶段。
2、行为主义学派
华生和斯金纳的条件反射理论观点;班图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观点;观察学习;替代强化、直接强化和自我强化的区别。
3、社会认知学派
塞尔曼的角色采择理论;角色采择的含义;道奇的社会问题解决信息加工理论。
4、生态学理论
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模型;习性学和进化论心理学。
(二)社会性心理发展的基础
1、 婴儿的气质
气质结构;气质测量的典型方法;气质的稳定性;遗传和环境因素对气质和人格的影响;气质与父母教养方式的拟合优度模型。
2、婴儿的情绪
情绪的功能和发生;情绪表达的手段;婴儿的情绪体验;情绪的社会性参照;“视觉悬崖”实验;婴儿情绪研究新进展;婴幼儿情感发展的“里程碑”。
3、婴儿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的发生;自我概念的发展;自我控制的出现。
 (三)婴儿期的亲子关系
1、依恋的产生和发展
依恋的涵义;依恋行为的特点;依恋的产生和发展阶段。
2、对依恋的研究
“陌生情景”实验和依恋的类型;依恋类型的跨文化研究;对父子依恋的研究。
3、形成安全依恋的条件
养育者方面的因素;婴儿方面的因素。
4、依恋对婴儿发展的影响
(四)婴儿期的同伴关系
1、 群体社会化理论的观点和启发
2、 同伴交往的作用
有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性;有助于儿童形成积极的情感;有利于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儿童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系统的发展。
3、同伴关系的发生和发展
同伴相互作用类型的阶段划分;同伴交往的发展历程。
六、 幼儿的生理发展
(一)身体和大脑的发展
1、 身体的生长发育
外形上日趋成熟;骨骼和肌肉发展特点;身体发育不平衡。
2、大脑的发展
脑组织的发展;脑机能的发展;脑的测量方法。
(二)幼儿的运动能力发展
1、粗大动作技能的发展
幼儿走路、跑步、跳跃能力的发展;借助器械进行运动能力的发展。
    2、 精细动作的发展
手部精细动作的发展;手动能力的发展;全脑教育的实施;动作技能发展的年龄差异及性别差异。
七、幼儿的认知发展
(一)幼儿的思维发展
1、 象征机能的形成
象征机能的概念;表征的涵义;象征游戏的萌芽与发展变化;空间符号思维的出现。
2、知识的建构
 脚本知识的获得;知识能动的建构
3、思维特征的组成
“万物有灵”思维;“万物有情”思维;自我中心化思维;视觉外观性思维;自我中心化。
(二)  幼儿的记忆发展
1、幼儿的自传体记忆
幼儿对新异事件的自传体记忆;成人对幼儿自传体记忆的影响;幼儿自传体记忆的作用。
2、幼儿的目击证词
儿童目击证词及其问题概述;影响儿童目击记忆的因素。
(三)  幼儿的智力发展
1、智力观和智力理论
智力的定义;智力的二因素论和多因素论;层次结构理论;流体和晶体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斯滕伯格的智力三元理论;社会智力的提倡;情感智力的提倡。
2、现行的智力测验
斯坦福-比纳量表;比率智商;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离差智商;对现行的智力测验的批评。
3、IQ的计算与分布
4、影响幼儿智商分数的因素
遗传方面的影响;环境方面的影响;文化方面的影响。
(四)  幼儿的创造力发展
1、创造力的定义与特征
2、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
智力与创造力的关联模式;智力与创造力的相关;脑的分析。
3、学前儿童的创造力研究
4、学前儿童创造力发展的特征
好奇心是创造力发展的起点;创造性想象是幼儿创造力发展的特点;再造想象与创造性想象的区别与联系;探究活动时发展创造力的主要手段;积极情绪是创造力发展的推动力;创造力发展过程充满着矛盾。
5、影响学前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因素
外在因素主要包括家庭、托幼机构和社会文化;内在因素即个性特征。
6、帮助儿童表现和发挥创造力
(五)  幼儿的言语发展
1、 言语基本能力的获得
语音的发展特点;词汇的发展特点;语法的发展特点;语用学和沟通技能的发展特点。
2、前阅读能力的发展
学前儿童阅读能力的三个阶段;成人对儿童阅读的影响。
3、幼儿第二语言的学习
儿童获得言语过程的规律;两种语言的学习差异;第二语言学习的心理过程;双语儿童的认知优劣;第二语言的教学。
八、幼儿的社会性心理发展
(一)幼儿的社会性心理发展的基础
1、情绪发展
幼儿的情绪功能;幼儿的情绪表达;幼儿的情绪调控;幼儿的道德情感体验的发展;儿童的移情能力及相关研究。
2、自我的发展
自我的组成;自我概念;自尊的出现;自我控制。
3、性别角色的发展
性别特征形成于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性别概念的发展;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发展;性别特征行为的发展和性别分离。
(二)社会交往能力与社会行为
1、社会认知和交往能力的发展
观点采择;对他人情感的理解;对他们的行为理解;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对社会规则的理解。
2、社会行为
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的定义、发展、表现、道德推理与强化;儿童攻击行为的定义、发生、表现与成因及矫正。
(三)幼儿期的亲子关系
1、父母教养方式
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忽视型。
2、父母意识
3、亲子关系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幼儿的“自我主张”和“自我约束”的发展;父母的干预。
(四) 幼儿期的同伴关系
1、幼儿期的同伴交往与游戏
游戏的类型划分;游戏中的同伴关系。
2、同伴交往的类型
同伴交往类型的测量方法;同伴交往的类型划分。
3、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
家庭因素;托幼机构因素;儿童自身因素;其他因素。
 
二、参考书目
周念丽.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桑标 .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参考书目
1、燕良轼主编:《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
2、燕良轼主编:《教育心理学——理论、实践与应用》,浙江出版社,2016年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736        考试科目名称:运动解剖学及运动生理学(二) 
 
运动解剖学
一、考试内容及要点
(一)人体组成的结构基础(含绪论)
1、绪论
考试内容
人体解剖学与运动解剖学的概念与研究对象;学习解剖学的目的与要求、基本观点与方法;运动解剖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人体解剖学与运动解剖学的发展简史;常用解剖学术语;人体运动动作的简化。
要点
(1)掌握人体解剖学与运动解剖学的概念与研究对象;
(2)了解学习解剖学的目的与要求、基本观点与方法;
(3)了解人体解剖学与运动解剖学的发展简史;
(4)掌握常用解剖学术语;理解人体运动动作的简化。
2、细胞与细胞间质
考试内容
细胞的形态与结构;细胞间质;基本组织。
要点
(1)了解细胞的形态;掌握细胞膜的分子结构;
(2)掌握与理解细胞质的结构(线粒体、高尔基体、核糖体等细胞器的超微结构)与功能;
(3)掌握细胞核的结构(染色质、核仁等)与功能。
(4)了解纤维的结构与物理特性;
(5)了解基质的成分与功能。
(6)理解四大基本组织的特点、分类、结构。
  人体运动的执行结构   
1、骨
考试内容
人体骨的组成;骨的分类及其力学特点;骨的结构、骨性标志与体表标志;骨的理化特性、年龄特点及其训练;体育锻炼对骨形态结构的影响。
要点
(1)掌握人体骨的组成;
(2)理解骨的分类及其力学特点;
(3)掌握骨的结构;
(4)理解骨性标志与体表标志;
(5)理解骨的理化特性、年龄特点及其训练;
(6)理解体育锻炼对骨形态结构的影响。
2、骨连结与骨骼肌
考试内容
骨连结的分类;关节的基本结构与辅助结构;关节的类型及其运动形式;关节运动幅度及其影响因素;体育锻炼对关节的影响;骨骼肌的大体结构;骨骼肌的分类与命名;肌肉的物理特性与体育运动;肌肉的配布规律;肌肉的起止与工作术语;影响肌力的解剖因素与体育运动动作;发展肌肉力量的解剖学依据;发展肌肉伸展性的解剖学依据;研究肌肉功能的方法:肌拉力线与关节运动轴的关系;体育锻炼对骨骼肌的影响;上肢带关节的主要结构、特点与运动;肩关节的主要结构与类型、辅助结构及其作用、特点与运动;肘关节的主要结构与类型、辅助结构及其作用、特点与运动;桡腕关节的主要结构与类型、辅助结构及其作用、特点与运动;腕管的组成及功能;上肢体育动作中的关节运动分析;上肢各关节主要运动肌群的组成、功能分析与发展其力量与伸展性的练习;主要肌肉的位置、起止点、功能及其发展其力量与伸展性的辅助练习;下肢各关节运动肌群的组成、功能分析与发展其力量与伸展性的练习;主要肌肉的位置、起止点、功能及其发展其力量与伸展性的辅助练习;脊柱的组成、整体观、连结、运动及其影响因素;胸廓的组成、整体观、连结与运动;颅的组成、整体观、连结与运动;了解躯干、胸廓、与头在体育动作中的整体运动分析;运动脊柱的肌群及主要肌肉的位置、起止点、功能及训练;运动胸廓的肌群及主要肌肉的位置、起止点、功能及训练;腹压肌的组成与功能;头的主要肌肉。
要点
(1)了解骨连结的分类;掌握关节的基本结构与辅助结构;理解关节的类型及其运动形式;理解关节运动幅度及其影响因素;了解体育锻炼对关节的影响;
(2)掌握骨骼肌的大体结构;了解骨骼肌的分类与命名;理解肌肉的物理特性与体育运动;理解肌肉的配布规律;肌肉的起止与工作术语;理解影响肌力的解剖因素与体育运动动作;了解发展肌肉力量的解剖学依据;了解发展肌肉伸展性的解剖学依据;了解研究肌肉功能的方法:理解肌拉力线与关节运动轴的关系;掌握体育锻炼对骨骼肌的影响;了解骨盆的组成、连结、运动及功能;掌握髋关节的主要结构与类型、辅助结构及其作用、特点与运动;掌握膝关节的主要结构与类型、辅助结构及其作用、特点与运动;掌握踝关节的主要结构与类型、辅助结构及其作用、特点与运动;了解足弓的组成、连结、运动及功能;理解下肢体育动作中的关节运动分析;
(3)理解上肢带关节的主要结构、特点与运动;掌握肩关节的主要结构与类型、辅助结构及其作用、特点与运动;掌握肘关节的主要结构与类型、辅助结构及其作用、特点与运动;掌握桡腕关节的主要结构与类型、辅助结构及其作用、特点与运动;腕管的组成及功能;理解上肢体育动作中的关节运动分析;
(4)了解上肢各关节主要运动肌群的组成、功能分析与发展其力量与伸展性的练习;掌握主要肌肉的位置、起止点、功能及其发展其力量与伸展性的辅助练习;
(5)了解骨盆的组成、连结、运动及功能;掌握髋关节的主要结构与类型、辅助结构及其作用、特点与运动;掌握膝关节的主要结构与类型、辅助结构及其作用、特点与运动;掌握踝关节的主要结构与类型、辅助结构及其作用、特点与运动;了解足弓的组成、连结、运动及功能;理解下肢体育动作中的关节运动分析;
(6)了解下肢各关节运动肌群的组成、功能分析与发展其力量与伸展性的练习;掌握主要肌肉的位置、起止点、功能及其发展其力量与伸展性的辅助练习;
(7)掌握脊柱的组成、整体观、连结、运动及其影响因素;了解胸廓的组成、整体观、连结与运动;了解颅的组成、整体观、连结与运动;了解躯干、胸廓、与头在体育动作中的整体运动分析;
(8)掌握运动脊柱的肌群及主要肌肉的位置、起止点、功能及训练;了解运动胸廓的肌群及主要肌肉的位置、起止点、功能及训练;了解腹压肌的组成与功能;了解头的主要肌肉。
3、人体运动的解剖学分析与应用
考试内容
工作肌群及其协作关系;单关节肌与多关节肌的工作特点;肌肉工作的性质;杠杆原理及其应用;动力性动作分析的步骤与方法;静力性动作分析的步骤与方法;运用解剖学方法,分析负重侧平举;前控腿;原地单手肩上投篮;俯卧撑;负重蹲起;屈腿仰卧起坐;途中跑等动作。
要点
(1)理解工作肌群及其协作关系;理解单关节肌与多关节肌的工作特点;掌握肌肉工作的性质;了解杠杆原理及其应用;
(2)掌握动力性动作分析的步骤与方法;理解静力性动作分析的步骤与方法;
(3)掌握运用解剖学方法,分析负重侧平举;前控腿;原地单手肩上投篮;俯卧撑;负重蹲起;屈腿仰卧起坐;途中跑等动作。
  人体运动的物质代谢结构
1、概述
考试内容
内脏的概念;中空性器官管壁的一般结构;实质性器官的一般结构;腹部分区。
要点
(1)理解内脏的概念;
(2)掌握中空性器官管壁的一般结构;
(3)掌握实质性器官的一般结构;
(4)了解腹部分区。
2、消化系统
考试内容
消化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口腔的分部、腔内器官的结构与主要功能;咽的分部、结构特点与功能;食管的分部、腔内器官的结构与主要功能;胃的位置、一般结构与结构特点及其与功能的关系;小肠的位置、一般结构与结构特点及其与功能的关系;大肠的分段与结构特点;肝的位置、形态、结构、功能与血管;胰的位置、形态、分部、结构与功能;唾液腺的位置、开口与功能;体育运动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要点
(1)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2)了解口腔的分部、腔内器官的结构与主要功能;
(3)了解咽的分部、结构特点与功能;
(4)了解食管的分部、腔内器官的结构与主要功能;
(5)掌握胃的位置、一般结构与结构特点及其与功能的关系;
(6)掌握小肠的位置、一般结构与结构特点及其与功能的关系;
(7)了解大肠的分段与结构特点;
(8)掌握肝的位置、形态、结构、功能与血管;
(9)理解胰的位置、形态、分部、结构与功能;
(10)了解唾液腺的位置、开口与功能;
(11)理解体育运动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3、呼吸系统
考试内容
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系统的功能;呼吸系统的组成与功能;鼻的分部、结构与功能;喉的结构特点与主要功能;气管与主支气管的结构特点与及其与功能的关系;肺的位置、形态、分叶;大体结构、微细结构、气血屏障与血管;体育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要点
(1)了解呼吸系统的组成;
(2)了解呼吸系统的功能;
(3)了解呼吸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4)了解鼻的分部、结构与功能;
(5)了解喉的结构特点与主要功能;
(6)了解气管与主支气管的结构特点与及其与功能的关系;
(7)了解肺的位置、形态、分叶;
(8)掌握大体结构、微细结构、气血屏障与血管;
(9)理解体育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4、泌尿系统
考试内容
泌尿系统的组成;泌尿系统的功能;肾的位置、形态、大体结构;肾的微细结构、滤过屏障与血液循环特点;输尿管的位置与功能;膀胱的结构特点与功能;运动与泌尿系统的影响。
要点
(1)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
(2)了解泌尿系统的功能;
(3)了解肾的位置、形态、大体结构;
(4)掌握肾的微细结构、滤过屏障与血液循环特点;
(5)了解输尿管的位置与功能;
(6)了解膀胱的结构特点与功能;
(8)理解运动与泌尿系统的影响。
5、脉管系统
考试内容
心血管系统;淋巴系统。
要点
(1)了解心血管系统的组成、心、动脉、静脉与毛细血管的概念;
(2)了解心的位置与形态、体表投影;掌握心的结构;了解心包、心的血管与神经;
(3)了解血管壁的一般结构;理解动脉的分类及各类动脉的结构特点及其与功能的关系;了解动、静脉血管的结构特点与分布规律;掌握肺循环的血管、体循环的血管;
(4)掌握淋巴系统的概念;了解淋巴的生成、淋巴系统的功能;
(5)了解淋巴管的结构、淋巴导管与淋巴干的收集范围;
(6)了解淋巴结的结构特点与功能、脾的位置、形态、结构与功能;
(7)体育锻炼对脉管系统的影响。
(四)人体运动的调控结构
1、神经系统
考试内容
概述;脑与脑神经;脊髓与脊神经;内脏神经;传导路;运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要点
(1)掌握神经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常用术语及其概念;
(2)理解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3)了解脑干的组成、位置、外形、内部结构与功能、间脑的分部、背侧丘脑与下丘脑的主要结构及功能;理解小脑的位置、内部结构与功能、大脑的外形与分叶、内部结构;掌握大脑皮质的主要机能中枢;
(4)掌握脑神经的名称、性质分类及分布;
(5)了解脊髓的位置与外形;掌握脊髓的内部结构与功能;
(6)掌握脊神经的构成:理解颈丛、臂丛、腰丛与骶丛的组成及其主要代表神经的分布;
(7)了解交感神经的结构、分布、功能;
(8)了解副交感神经的结构、分布、功能;
(9)理解内脏运动神经与躯体神经的主要区别;
(10)掌握本体感觉传导路、浅感觉传导路的组成、途径、特点与功能;了解视觉传导路、听觉传导路与平衡觉传导路;
(11)掌握皮质脊髓束的传导途径、特点与功能;了解锥体外系的组成与功能;
(12)了解运动对脑、脊髓、神经元的影响。
2、感觉器官
考试内容
概述;视觉器官位听;器官本体;感受器。
要点
(1)理解感觉器官与感受器的概念;
(2)了解感受器的分类和功能;
(3)了解视器的组成与功能;
(4)掌握眼球壁的分层、各层的分部、结构及功能;
(5)理解折光装置: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的位置、结构与功能;
(6)了解眼睑、结膜、泪器、眼外肌;
(7)了解光在眼内的传导;
(8)了解前庭蜗器(耳)的组成与功能;
(9)理解骨迷路的分部与结构;
(10)掌握膜迷路的分部、结构及其功能;
(11)了解声波在耳内的传导;
(12)掌握肌梭的位置、结构及功能;
(13)掌握腱梭的位置、结构及功能;
(14)理解运动对感觉器官的影响。
3、内分泌系统
考试内容
概述;内分泌腺。
要点
(1)了解内分泌系统的组成:了解内分泌腺与内分泌组织;
(2)了解激素与内分泌系统的功能;
(3)掌握垂体:位置、结构及功能;
(4)掌握甲状腺:位置、结构及功能;
(5)掌握甲状旁腺:位置、结构及功能;
(6)掌握肾上腺:位置、结构及功能;
(7)了解松果体:的位置、结构及功能;
(8)了解胰岛:位置、结构及功能;
(9)了解胸腺:位置、结构及功能;
(10)了解生殖腺:位置、结构及功能。
(五)人体的发生与生长发育
考试内容
人体的发生;人体的生长发育;体育运动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要点
(1)了解受精的过程、卵裂与胚泡的形成、植入的过程、三胚层的形成与分化;
(2)掌握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3)了解生长发育的特点;
(4)掌握青少儿的生长发育特点;
(5)理解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6)了解体育运动对运动系统生长发育的影响;
(7)了解体育运动对心血管、呼吸系统发育的影响;
(8)了解体育运动对神经系统发育的影响。
二、参考书目
[1] 李世昌,等.《运动解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
[2] 徐国栋,袁琼嘉等.《运动解剖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年,第5版.
 
 
 
 
运动生理学(二)
一、考试内容及要点
(一)肌肉活动部分
1肌肉活动的能量供应
考试内容
(1)肌肉活动的能量来源
肌肉活动的能量直接来源——ATP(ATP的分解-放能;ATP的再合成-吸能;ATP分解与再合成的关系);
肌肉活动的能量间接来源——糖、脂肪、蛋白质(食物的消化与吸收;糖代谢;脂肪代谢;蛋白质代谢)
(2)肌肉活动能量供应的三个系统
三大系统:磷酸原系统、乳酸能系统、有氧氧化系统
(3)肌肉活动的代谢特征及影响因素
肌肉活动时能量供应的代谢特征(ATP供能的连续性;耗能与产能之间的匹配性;供能途径与强度的对应性;无氧供能的暂时性;有氧代谢的基础性);
能量代谢的测定原则与方法(热量的测定;直接测定与间接测定;呼吸商;食物热价与氧热价);基础代谢;
能量统一体理论(概念;表示形式;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
肌肉活动时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分析
考试要求
(1)掌握肌肉活动时能源的来源与去路
(2)掌握三个供能系统各自特征以及与运动强度、时间的对应关系
(3)掌握运动中能量代谢变化的特点和能量统一体概念,学会分析不同性质运动中的代谢规律及应用
 
2、肌肉收缩
考试内容
(1)肌肉的微细结构
肌原纤维(粗肌丝和细肌丝;肌丝的分子组成;细胞骨架)
肌管系统(横管系统;纵管系统)
(2)肌肉的特性
肌肉的物理特性;
肌肉的生理特性——兴奋性与收缩性(兴奋和兴奋性概念;引起兴奋的刺激条件;兴奋性的评价指标;兴奋后恢复过程的兴奋性变化)
(3)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形成的原因;动作电位的传导;局部兴奋
(4)肌肉的收缩原理
运动单位;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的传递(神经-肌肉接点的结构;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的传递的机制);肌肉的兴奋-收缩耦联;肌肉的收缩与舒张过程
(5)肌肉的收缩形式与力学特征
缩短收缩、拉长收缩和等长收缩;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肌肉收缩的张力与速度关系;肌肉收缩的长度与张力关系;肌肉的做功、功率和机械效率)
(6)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人类肌纤维的类型(根据组织化学染色法;根据肌纤维代谢特征);
两类肌纤维的形态、生理和代谢特征;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分布;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训练对肌纤维的影响(训练能否引起肌纤维组成的改变;不同训练形式对肌纤维影响的专门性);运动时不同肌纤维的动员
(7)肌肉的结缔组织
肌肉结缔组织的组成成分;运动对肌肉结缔组织的影响(长期运动可提高肌腱的抗张应力和抗断裂力量;长期运动中可使肌中结缔组织肥大)
(8)肌电图
机电信号的引导和记录;肌电图的基本原理与正常肌电图的表现;肌电图的应用
考试要求
(1)了解肌肉的微细结构、肌丝的分子组成、肌肉的物理特性与生理特性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2)掌握细胞兴奋、兴奋性、阈强度和时值的概念,以及引起可兴奋细胞兴奋的刺激强度与作用时间的关系
(3)了解霍奇金的“离子学说”,理解膜电位发生的原因,以及兴奋在细胞膜传播和在神经肌肉接点传递的生理机制
(4)掌握在完整机体内肌肉收缩的基本过程和兴奋-收缩耦联的机制
(5)掌握运动时肌肉收缩的基本形式、力学表现及其在体育运动实践中的应用
(6)掌握人类肌纤维的分型、两类肌纤维的形态、代谢和生理特征,以及肌纤维的百分组成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7)了解肌肉结缔组织的组成和运动对肌肉结缔组织的影响
(8)了解肌电图概念及其在体育教学、训练与科研中的运用
 
3、肌肉活动的神经调控
考试内容
(1)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神经元(一般结构;类型;生物电的产生;信息的传导);
突触及突触传递;神经递质与受体;神经胶质细胞;神经营养因子
(2)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感受器(概念;分类;基本生理特征);视觉(光感受与信息处理;视觉中枢的神经机制);听觉(声音信息的感受与传递;听神经编码及声音的分析;听觉的中枢分析);位觉(位觉的感受装置及其产生机制;前庭反应和前庭稳定性);本体感受器(肌梭;腱器官;本体感觉的特征)
(3)躯体运动的神经调控
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控(脊髓神经元;脊髓反射;行走时脊髓运动程序的发生;高位中枢对脊髓反射的调控);
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控(脑干对肌紧张的调控;脑干对节律性运动的调控;姿势反射);
高位中枢对躯体运动的调制(高位中枢控制运动的下行通路;大脑皮质的运动调节功能;基底神经节的运动调节功能;小脑对运动的调控);运动功能的整合
(4)运动技能学习
学习和记忆;运动技能形成的生理本质;运动技能形成过程(发动认识动作阶段;粗略掌握动作阶段;改进提高动作阶段;巩固与应用自如阶段);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的生理学问题(有效信息的输入;感觉机能作用的发挥;大脑皮质的功能状态;信息反馈的调节)
考试要求
(1)熟练掌握专业术语和基本概念
(2)了解神经元、突触、神经递质、受体和神经营养因子的功能
(3)详细了解视觉、听觉、位觉和本体感觉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4)掌握脊髓、脑干和高位中枢对躯体运动的调控机制以及它们的协调配合
(5)掌握运动技能学习形成的机制及在实践中的应用
 
运动的生理支持系统部分
4、激素与运动
考试内容
(1)内分泌、内分泌腺与激素
内分泌与内分泌腺(内分泌与外分泌;内分泌系统;靶器官、靶组织或靶细胞;激素传递方式);
激素(分类;生理作用和作用特征)
(2)激素作用的机制和调节
受体以及作用特征;激素作用的机制和过程(含氮激素的作用机制——第二信使学说;固醇类激素的作用机制——基因表达学说;激素作用的终止);激素分泌的调节
(3)主要内分泌腺的内分泌功能
下丘脑的内分泌功能;垂体的内分泌功能(腺垂体激素;神经垂体激素);甲状腺的内分泌——甲状腺素;甲状旁腺素;肾上腺的内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髓质激素);胰岛的内分泌功能(胰岛素;胰高血糖素)
(4)功能器官的内分泌及激素
功能器官的内分泌功能(心脏和血管的内分泌功能;胸腺的内分泌功能;胃肠道系统的内分泌功能;肾脏的内分泌功能);组织激素(前列腺素的主要生理作用;瘦素)
(5)运动与内分泌功能
运动时影响激素分泌的主要因素(受试者训练、功能水平;心理状态;其他);运动引起血激素变化的类型(快速应答型;缓慢应答型;滞后应答型);
某些激素对运动和训练的反应与适应——儿茶酚胺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儿茶酚胺对急性运动的反应特征;儿茶酚胺对长期运动的适应特征);糖皮质激素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生长激素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抗利尿激素和盐皮质激素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胰岛素和高血糖素对运动的适应与反应;
激素对运动应答与适应的基本规律
考试要求
(1)掌握内分泌、内分泌腺、激素的概念以及激素的分类
(2)掌握激素的一般生理作用、作用特征以及作用机制
(3)了解功能器官的内分泌功能以及组织激素
(4)掌握主要应激激素对运动应答和适应的基本规律
 
5、血液与运动
考试内容
(1)血液的组成与特性
血液的组成(血浆;血细胞);血液的理化特性(颜色和比重;黏滞性;血浆渗透压;血浆pH值)
(2)血液的功能
运输功能(氧的运输;CO2的运输;其他物质的运输);血液的调节功能(内环境;血液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血液的防御与保护作用
(3)运动对血液成分的影响(运动对血浆和血细胞的影响;Hb与运动)
考试要求
(1)了解血液的基本组成成分及运动对其影响
(2)掌握血液的主要理化性质和血液的基本功能
(3)熟悉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和血液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
(4)掌握运动对血液成分的影响
 
6、呼吸与运动
考试内容
(1)肺通气
肺通气的原理;肺通气功能的评定(肺容积;深吸气量和功能余气量;肺活量和时间肺活量,每肺通气量和每分最大通气量;肺泡通气量);肺通气功能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肺通气功能对运动的反应;肺通气功能对运动的适应);运动与呼吸(呼吸方法;呼吸形式;憋气;过度通气;哮喘和运动诱发的支气管痉挛)
(2)气体的交换
气体交换的原理;气体交换的过程;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气体扩散速率;通气/血液比值);肺通气功能的评定
(3)呼吸运动的调节
呼吸中枢及其呼吸的反射性调节;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运动时呼吸变化的调节
考试要求
(1)了解肺通气原理,掌握运动时应采取的合理呼吸方法
(2)掌握肺通气功能的评定方法和肺通气功能对训练的适应规律
(3)掌握气体的交换过程,了解其影响因素
(4)掌握肺换气功能的评定方法和肺换气功能对训练的适应规律
(5)掌握运动时呼吸功能的变化规律,了解其调节机制
 
7、循环与运动
考试内容
(1)心脏生理
心肌的生理特性(兴奋性;自动节律性;传导性;收缩性);心动周期与心脏泵血功能(心动周期和心率;心脏的泵血过程;心音;心电图);心泵功能的评价(每搏输出量和射血分数;每分输出量和心指数;心力贮备;心脏做功量);心泵功能的调节(每搏输出量的调节;心率对心泵功能的影响)
(2)血管生理
动脉血压(动脉血压形成的条件;动脉血压的正常值;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动脉脉搏;微循环;静脉回心血量(静脉血压;静脉回流及其影响因素)
(3)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神经调节(自主神经系统概述;心血管活动的神经支配;心血管中枢;心血管反射);体液调节(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肾素-血管紧张素;其他体液因素;心脏的自分泌功能);局部血流的自身调节(代谢性自身调节机制;肌源性自身调节机制)
(4)运动时心血管功能的变化
心血管系统对运动的反应(心输出量的反应;血液重新分配;血压的改变);心血管系统对运动的适应(运动性心脏肥大;运动心脏微细结构的重塑;运动心脏功能改变)
考试要求
(1)熟悉心肌的生理特性,掌握心动周期的概念及心脏泵血的过程,掌握评定心脏功能的指标及方法
(2)掌握动脉血压的概念、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了解微循环;掌握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
(3)熟悉心血管功能的调节机制
(4)掌握运动训练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
 
8、酸碱平衡与肾脏排泄
考试内容
(1)酸碱物质的来源
酸、碱与pH;体内酸性物质的来源(碳酸;固定酸);体内碱性物质的来源
(2)酸碱平衡的调节
缓冲体系与缓冲作用;血液缓冲体系及其调节作用(血浆缓冲体系;红细胞缓冲体系;血液缓冲体系的相对作用);肺对酸碱平衡的调节作用;肾脏排泄及其对机体酸碱平衡和水平衡的调节作用(肾脏的排泄功能;肾脏在维持机体酸碱平衡中的作用;肾脏在维持机体水平衡中的作用;运动对肾脏泌尿机能的影响);酸碱平衡紊乱;酸碱平衡检测的主要指标(pH值;CO2总量和CO2结合力;CO2分压;真实碳酸氢盐和标准碳酸氢盐;缓冲碱;碱过剩)
(3)运动时机体酸碱平衡调节的特点
运动时骨骼肌和血液pH的变化规律;运动时体内酸性物质的来源(ATP水解;6-磷酸葡萄糖和1-磷酸甘油的生成;乳酸的生成;不完全和完全氧化);运动时骨骼肌细胞内的缓冲作用(化学缓冲作用;代谢缓冲过程;H+和HCO3-的跨膜流动);口服NaHCO3对体内酸碱平衡和运动成绩的作用
考试要求
(1)掌握酸碱平衡的概念,熟悉体内酸性和碱性物质的来源
(2)掌握缓冲作用的概念和机体酸碱平衡的基本调节方式,了解酸碱平衡紊乱及其分类
(3)掌握运动时机体酸碱平衡变化及其调节的基本过程
(4)掌握排泄的概念和肾脏尿生成的基本过程
 
(三) 体育锻炼与运动训练的生理学部分
9、体适能与运动处方
考试内容
(1)体适能与健康
体适能(概念;分类);健康体适能(有氧适能;肌适能);健康与康宁
(2)运动处方
运动处方的概念、分类;运动处方的制定与实施(运动处方的要素;运动处方的制定程序与原则;运动处方的实施);提高体适能的运动处方(提高有氧适能的运动处方;提高肌适能的运动处方)
考试要求
(1)了解体适能的概念,熟悉体适能的主要组成成分
(2)掌握有氧适能和肌适能的概念,熟悉有氧适能和肌适能的评价方法
(3)掌握运动处方的概念和四要素,熟悉运动处方的内容、制定与实施
(4)掌握提高有氧适能和肌适能的运动处方
 
10、肥胖与体重控制
考试内容
(1)肥胖
肥胖的概念及其危害;肥胖的分类及诊断指标(肥胖度;体质指数;腰臀围比值);体成分估算方法(皮褶厚度法;围度法;生物电阻抗分析法;水下称重法;空气置换法;DEXA法);超重
(2)运动与体重、体成分控制
体重、体成分控制的理论基础(能量平衡;人体每日能量消耗);体重、体成分控制方法及注意事项(保持体重衡定的原则;体力活动能量消耗的评估方法;减体重方法及注意事项;增加体重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3)肥胖与运动减肥
造成肥胖流行的主要原因(肥胖成因;现代肥胖流行的原因);运动减肥(运动减肥的可能机制;减肥运动处方的制定原则)
考试要求
(1)掌握肥胖、超重、体成分、身体指数等概念,以及肥胖与体重控制的意义
(2)熟悉肥胖的诊断方法和判定标准,并能应用于实践
(3)在了解肥胖主要发病机制的基础上,掌握肥胖的防治理论,特别是运动防肥减肥机制
(4)在掌握减肥健体运动处方制定原则的基础上,能够初步制定运动处方,指导运动防肥减肥实践
 
11、运动与免疫
考试内容
(1)免疫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免疫的基本概念及分类(免疫的概念;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抗原与抗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及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免疫反应(体液免疫的应答反应过程;细胞免疫的应答反应过程)
(2)身体运动对免疫机能的影响
不同运动对免疫机能的影响(适中运动与抗感染能力;大强度运动对免疫机能的影响);运动免疫理论(“开窗”理论;“J”型曲线模式)
(3)运动性免疫抑制现象
运动性免疫抑制现象;运动性免疫抑制的可能机制(神经系统的影响;生物信息物的影响;血糖水平的影响;氧自由基水平的影响;谷氨酰胺水平的影响;免疫抑制因子的影响);运动性免疫抑制的生理意义(保护机体安全;保证训练后的恢复;训练过度的信号)
(4)免疫调理的基本思路和措施
营养调理;中药调理;训练之外的免疫保护措施
考试要求
(1)掌握免疫的概念、免疫系统的组成以及各组分的特点与功能
(2)掌握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的过程与特点
(3)掌握免疫功能对不同运动的应答和适应特征,了解运动性免疫抑制的机理
(4)了解免疫调理的基本思路和措施,了解运动者自我保护的方法
 
12、肌肉力量
考试内容
(1)肌肉力量及其影响因素
肌肉力量的分类;肌肉力量的影响因素(肌源性因素;神经源性因素;其他因素)
(2)肌肉力量的检测与评价
最大肌肉力量(等长肌力;等张肌力;等速肌力——慢等速测试;快等速测试;其他等速向心肌力测试;等速离心肌力测试);
肌肉耐力(等长肌肉耐力;等张肌肉耐力;等速肌肉耐力)
(3)肌肉力量训练
肌肉力量训练的若干生理学原则(超负荷原则;特异性原则;安排练习原则);肌肉力量训练的手段和方法(影响肌肉力量训练效果的若干负荷因素;几种肌肉力量训练手段的生理学分析);
运动导致的肌肉酸痛(急性肌肉疼痛;延迟性肌肉酸痛)
 
考试要求
(1)掌握肌肉力量的概念及肌肉力量的分类
(2)掌握影响肌肉力量的因素,熟悉其作用机制
(3)掌握肌肉力量的常用检测与评价方法
(4)掌握肌肉力量训练的基本原则及肌肉对运动的反应,熟悉肌肉力量训练的方法
 
13、身体素质
考试内容
(1)平衡
平衡的概念及分类;发展平衡能力的训练(前庭;动觉;视觉);平衡能力的测评(平衡仪测评;单脚支撑测评;其他)
(2)灵敏
灵敏的概念及分类;灵敏的生理学基础(大脑皮层;感觉器官;运动技能的掌握);发展灵敏的训练及测评(传统测试法;灵敏测定仪)
(3)柔韧
柔韧的生理学基础(关节的结构特征;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伸展性;关节周围组织的体积;中枢神经的协调功能和肌肉力量);发展柔韧性的训练(牵张练习;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作用;训练原则);柔韧性的测评(简易测量方法;精确测量法)
考试要求
(1)了解平衡、灵敏和柔韧的基本概念
(2)掌握平衡、灵敏和柔韧的生理学基础
(3)掌握平衡、灵敏和柔韧的训练及测评方法
 
14、有氧运动能力
考试内容
(1)需氧量、吸氧量和氧亏
需氧量、吸氧量和氧亏的概念;运动后过量氧耗及其影响因素(运动后过量氧耗的生理基础;运动后过量氧耗的影响因素)
(2)有氧工作能力
最大摄氧量概念、表示方法及其影响因素;最大摄氧量平台概念;无氧阈——乳酸阈与通气阈(乳酸阈与个体乳酸阈;乳酸阈的生理机制及其影响因素;通气阈及其产生机制;研究乳酸阈、通气阈的意义);有氧耐力的生理基础及其影响因素;有氧耐力的训练(持续训练;间歇训练;低氧训练)
(3)有氧耐力的测定法及其评定
最大摄氧量(VO2max)测定法(直接测定法;间接测定法);次最大运动负荷的测试(PWC170测试;哈佛台阶测试)
考试要求
(1)掌握有氧工作能力有关的基本概念,了解有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学意义
(2)熟悉影响有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学基础知识,掌握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方法
(3)掌握安静时、运动中以及运动后恢复期有氧能力的生理变化过程,及其调节的基本过程
(4)掌握最大摄氧量和无氧阈在体育运动实践中的应用及其价值
15、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原理
考试内容
(1)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变化的规律
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进入工作状态(进入工作状态的生理机制;影响进入工作状态的因素;“极点”与“第二次呼吸” );稳定状态(真稳定状态;假稳定状态);运动性疲劳与恢复
(2)运动训练的生理本质
运动负荷的本质;机体对运动负荷的反应特征(耐受性;疲劳;恢复;超量恢复;消退);机体对运动负荷的适应与训练效果
(3)运动训练效果的生理学评定
有训练者安静状态下的生物学适应特征(运动系统;氧运输系统;神经系统);有训练者在运动时和恢复期的生物学特征(有训练者对定量负荷的反应特征;有训练者对极限负荷的反应特征)
考试要求
(1)掌握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变化的规律和各阶段的特点及其生理机制
(2)了解机体对运动负荷刺激的反应与适应特征和运动训练的生理本质
(3)掌握运动训练效果的生理学评定方法并能应用于运动训练实践
 
16、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
考试内容
(1)运动性疲劳
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及其分类;运动性疲劳的特点及其发生的部位;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可能机制(能量耗竭学说;代谢产物堆积学说;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保护性抑制学说;突变理论;离子代谢紊乱;自由基学说;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理论;中医理论);运动性疲劳的诊断(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生物电;主观感觉判断;疲劳自觉症状;肌力;生理与生化指标)
(2)恢复与提高过程
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机体能源贮备的恢复(磷酸原的恢复;肌糖原贮备的恢复;氧合肌红蛋白的恢复;乳酸再利用);促进人体功能恢复的措施(活动性手段;营养性手段;药物手段;睡眠;物理手段;心理学手段)
考试要求
(1)掌握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发生部位、可能机制与判断方法
(2)掌握恢复过程的概念、阶段性特点与促进机体功能恢复的方法
 
17、运动强力手段
考试内容
(1)生理学手段
改善机能状态的一般生理学手段;改善内环境的手段;改善能量供应的手段;改善神经营养状态的手段
(2)营养学手段
运动与糖、脂肪、蛋白质的补充(运动与糖的补充;运动与蛋白质的补充;运动与脂肪的补充);运动与矿物质的补充(运动与补钙;运动与补磷;运动与补铁;运动与补锌;运动与补硒);运动与水的补充;运动与维生素的补充
(3)药理学手段
西药在运动中的应用;中药在运动中的应用
考试要求
(1)了解强力手段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掌握生理学手段的方法和强力作用
(3)掌握营养学手段的方法和强力作用
(4)掌握药理学手段的方法和强力作用
 
18、兴奋剂与运动
考试内容
(1)兴奋剂概况
竞技体育中的反兴奋剂问题(禁止使用兴奋剂的主要目的;禁止使用兴奋剂的措施);兴奋剂与使用兴奋剂区别;对兴奋剂和使用兴奋剂概念的理解(对兴奋剂“质”的理解;对兴奋剂“量”的理解;兴奋剂“方法与技术”的理解);兴奋剂的分类
(2)兴奋剂问题的生理学分析
兴奋剂的作用与危害(兴奋剂对运动员体能的作用;兴奋剂对运动员的心理作用;兴奋剂对运动员机体的危害);兴奋剂的生理、药理效应和毒副作用(刺激剂;麻醉止痛剂;合成类固醇;β阻断剂;利尿剂;其他类型的兴奋剂)
考试要求
(1)了解禁止使用兴奋剂的主要目的与措施
(2)熟悉兴奋剂的概念与分类
(3)掌握各种兴奋剂的主要毒副作用
 
19、环境与运动
考试内容
(1)冷热环境
体温的调节(机体的产热与散热;体温调节装置);热环境与运动(热环境运动时的生理反应;热环境运动时对人体的热伤害;热习服);冷环境与运动(冷环境的生理反应;冷环境对人体运动的影响;冷习服)
(2)水环境与运动
水环境与运动能力;人体对水环境的适应
(3)高原环境与运动
高原环境与身体适应(高原环境;高原的人体生理反应;高原运动的机能变化;高原适应);高原训练和运动成绩(高原训练的适宜高度;高原训练能否提高运动员在平原的运动成绩;平原训练与高原运动成绩)
(4)大气环境与运动
大气环境与健康(大气环境与大气污染;大气环境与健康;大气污染影响人体健康的效应);大气环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5)生物节律
生物节律的特点及其可能机制;生物节律与运动训练
考试要求
(1)了解人体保持体温相对恒定的原理,掌握热环境运动对人体的影响及其热服习的产生
(2)了解冷环境对人体运动的影响和人在水环境中的急性适应过程
(3)掌握高原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和高原适应的生理机制,及其在提高运动成绩中的实际应用
(4)了解大气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
(5)掌握生物节律的特点及其利用价值
 
(四) 不同人群与运动部分
20、儿童少年与体育锻炼
考试内容
(1)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
运动系统(骨骼与关节特点;肌肉的特点;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氧运输系统(血液;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物质代谢;能量代谢;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神经系统(神经过程兴奋和抑制的发展;两个信号系统的特点;青春发育期神经系统的稳定性;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
(2)动作技能和身体素质的发展
身体素质的发展(身体素质发展的特点;各项素质的年龄变化)
(3)运动定向的生理学依据
运动定向与科学选材;科学选材与年龄(科学选材的年龄特点;生物年龄与日历年龄);主要运动项目选材的生理学评价(力量性项目;速度性项目;耐力性项目;球类项目)
考试要求
(1)掌握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以及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
(2)掌握身体素质发展的特点及年龄变化
(3)了解科学选材的年龄特点与主要运动项目选材的生理学评价
 
21、女子与体育锻炼
考试内容
(1)女子的生理特点与运动能力
女子生理阶段的划分;女子生理特点与运动能力(有氧能力;无氧能力;肌肉力量;柔韧性与协调性)
(2)月经周期、妊娠与运动
卵巢的内分泌功能(雌激素的主要作用;孕激素的主要作用);月经周期与运动(月经周期的时相划分;月经周期与运动能力;运动对月经周期的影响;月经周期与健身锻炼)
(3)妊娠期与运动
考试要求
(1)掌握月经周期的概念,熟悉月经周期时相划分及生理机制
(2)掌握女性生理特点与运动能力特点
(3)了解女性激素的生理作用,熟悉月经周期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4)了解妊娠期与运动的关系
 
22、老年人与体育锻炼
考试内容
(1)衰老与老年人
衰老的概念及老年人划分标准;衰老的机制与抗衰老
(2)老年人生理特点与健身作用
健身运动对身体成分的影响;健身运动对运动系统的影响;健身运动对氧运输系统的影响(循环系统特点;呼吸系统特点;血液流变学特点);健身运动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健身运动对血脂代谢的影响;健身运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健身运动对应激能力的影响
(3)老年人的健身运动方案
老年人健身的注意事项(医学检查;循序渐进;自我监督;持之以恒);老年人健身方案(运动方式;运动强度;运动频度和持续时间)
考试要求
(1)掌握衰老的概念,了解衰老的主要机制
(2)熟悉健身运动对老年人生理机能的影响
(3)掌握为老年人制定健身方案的方法
 
23、残障人与体育锻炼
考试内容
(1)残障与残障人
概念;引起残障的原因;残障人参与体育锻炼的特点和作用(残障人参加体育活动的特点;残障人参与体育锻炼的作用)
(2)残障人的分类与分级
(3)残障人的生理特点
视觉残障;听力残障;言语残障;智力残障;肢体残障;精神残障
(4)残障人的康复与功能训练
康复功能训练的内容、原则;残障人对辅助器械的适应;肢体残障训练评估
(5)残障人体育活动
体育活动对残障人生理功能的影响;适合残障人参加的体育比赛项目(肢体残障人的体育项目;智力残障人的体育项目;视觉残障人的体育项目;听觉残障人的体育项目)
考试要求
(1)了解残障人概念、分类、分级方法
(2)了解残障人的生理心理特点
(3)熟悉残障人的康复手段和辅助工具
(4)掌握不同种类残障人群的体育锻炼方法
 
24、若干疾病的体育锻炼
考试内容
(1)运动与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的定义和分型;高脂血症的表现和诊断标准;高脂血症的发病机理;运动与高脂血症(运动促进脂代谢;运动促进脂代谢的机理;降脂运动方案)
(2)运动与高血压
高血压定义和分类;高血压的流行病学;高血压的危险因素;运动与高血压(运动对高血压的预防作用;运动对高血压的降压作用;运动降压的可能机制;降压运动处方)
(3)运动与糖尿病
糖尿病的定义和分类;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运动与糖尿病(运动对糖尿病的控制作用;运动控制糖尿病的作用机理;糖尿病人的运动方案)
(4)运动与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的定义和分类;骨质疏松的危害;骨质疏松的病因与诊断;运动防治骨质疏松的机制(应力效应;激素效应;补钙效应;肌力效应);骨质疏松患者的运动处方
(5)运动与冠心病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冠心病康复锻炼的作用机制;冠心病运动处方(有氧运动;力量;注意事项)
(6)运动与腰痛
腰痛的分类;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原因;腰痛的主动运动治疗
考试要求
(1)掌握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冠心病和腰痛的定义、分型,了解其临床表现和发病机制
(2)掌握运动对各慢性疾病的防治作用及其作用机理
(3)掌握各慢性疾病患者的运动方案
二、参考书目
[1] 邓树勋,王健,乔德才.《运动生理学》(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 邓树勋,王健,乔德才.《运动生理学》(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 王步标,华明.《运动生理学》(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考试内容及要点
(一)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述
1.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
2.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3.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新进展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理论
1.行为主义发展观
2.精神分析发展观
3.认知心理学发展观
4.生态学发展观
(三)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
1.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
(1)纵向设计
(2)横向设计
(3)聚合交叉设计
2.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常用方法
(1)观察法
(2)调查法
(3)实验法
(4)案例研究法
(四)婴儿心理发展
1.婴儿动作发展及其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2.婴儿语言获得与言语发展过程
3.婴儿情绪发展
4.婴儿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五)幼儿心理发展
1.幼儿认知发展
2.幼儿言语发展
3.幼儿自我意识发展
4.幼儿个性及社会性发展
5.幼儿游戏与发展
(六)小学生心理发展
1.小学生认知发展
2.小学生言语发展
3.小学生情绪及社会性发展
(七)中学生心理发展
1.青春期心理发展特点
2.中学生认知发展
3.中学生自我发展
4.中学生个性及社会性发展 考试内容及要点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教育心理学对象
1、广义教育心理学
2、狭义教育心理学
3、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4、中国古代教育心理思想
5、西方早期教育心理学思想
6、科学教育心理学的诞生与发展。
(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1、客观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
3、系统性原则
4、教育性原则
5、质化研究
6、观察法
7、实验法
8、调查法
9、个案法
10、测量法等。
二、学习心理概述
(一)学习的含义
1、广义的学习
2、狭义的学习
(二)学习的类型
1、布卢姆的目标分类
2、加涅学习结果分类
3、冯忠良的学习内容分类。
(三)学习理论
1、联结学说的学习观。
2、桑代克联结说
3、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说和班图拉的观察学习说。
4、认知学派的学习观
5、顿悟学习观
6、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观
7、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
8、人本主义学习观
9、建构主义学习观。
三、知识与技能学习
(一)知识学习的界定与分类
(二)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的概念与表征方式。
1、陈述性知识概念与表征方式
2、程序性的概念与表征方式
(三)学习策略
(1)中国古代的学习策略
(2)当代心理学的学习策略
(四)运动技能的学习
1、运动技能的定义
2、运动技能的分类
3、运动技能的结构
4、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
5、运动技能的培养。
四、学习迁移
(一)学习迁移的界定
(二)学习迁移的分类
1、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
2、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3、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4、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
(四)迁移的理论
1、形式训练说
2、共同要素说
3、经验类化说
4、关系转换说
5、迁移理论的新发展
(五)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六)迁移能力的促进
五、问题解决与创造力
(一)问题与问题解决的界定
1、问题的界定
2、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的界定
(二)问题的类型
1、精确问题与模糊问题
2、常规问题与非常规问题
3、封闭性问题与开放性问题
4、对抗性问题与非对抗性问题
5、语义丰富的问题和语义贫乏的问题
(二)通用问题解决程序
1、纽厄尔(A.Newell)、肖(J.C.Shaw)和西蒙(H.A.Simon) “通用问题解决程序”。
2、奥苏伯尔和鲁宾逊问题解决模式
奥苏伯尔和鲁宾逊(F.G..Robimson)以几何问题为解决问题的原型,于1969
年提出了一个问题解决模式。
     (1)呈现问题情境命题
(2)明确问题与已知条件
(3)填补空隙过程
(4)解答之后的检验
(三)问题解决的策略
1、一是算法式(algo-rithm)策略
2、启发式(heurisitic)策略
(1)手段一目的分析
(2)目标递归策略。
(四)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有关的知识经验
2、习惯定势与功能固着
3、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
4、酝酿效应
5、原型启发
6、情绪和动机状态
(五)创造力的开发
六、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定义
(二)动机的分类
(三)动机冲突及其种类
1、原则性动机冲突和非原则性动机冲突。
2、双趋动机冲突、 双避动机冲突、 趋避动机冲突。
3、学习动机动机与学习效果
4、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四)学习动机的理论
1、强化理论(reinforcement theory)
2、需要理论(need theory)
3、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
4、成就动机理论(theory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5、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 of motivation)
6、自我效能感理论(self-efficacy theory)
(五)“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简称LH)
(六)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七、教师心理与教学心理
(一)教师成长的过程
教师成长经历四个阶段:适应阶段、分化定型阶段、突破阶段和成熟阶段。
(二)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的含义
2、几种主要的教学设计观 参考书目
周念丽.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桑标 .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考试内容及要点
一、人格与人格心理学
(一)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 什么是人格
  2. 人格心理学的基本问题
(二)人格心理学的体系与任务
(三)人格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
  1. 人格心理学思想的发展
  2. 科学人格心理学的建立
  3. 科学人格心理学的发展
(四)人格心理学理论
  1. 人格的前科学理论
  2. 人格的科学理论
3. 范式与人格理论流派
4. 评价人格理论的标准
(五)人格心理学方法
  1. 一般方法论原则
  2. 人格心理研究过程
3. 主要研究途径
4. 人格研究的具体方法
二、古典精神分析
(一)精神分析的起源
(二)人格结构与人格动力
1. 早期的人格结构:无意识、前意识、意识
2. 后期的人格结构:本我、超我、自我
3. 人格动力:生本能和死本能
   4. 冲突、焦虑和防御机制
(三)人格发展
     1. 性、力比多、动欲区
     2. 心理性欲发展的五阶段
     3. 停滞、倒退和人格特征
   (四)古典精神分析的研究与应用
     1. 研究方法
      自由联想、梦的分析、日常生活错误分析、幽默分析
2.人格评价
      投射测验
3.精神分析的应用
      精神分析疗法
三、新精神分析
(一)个体心理学
1.器官缺陷、自卑感、追求优越与社会兴趣
2.生活风格与创造性自我
(二)自我心理学
  1.从本我心理学转向自我心理学
  2.哈特曼与自我心理学的建立
  3.埃里克森与自我心理学的发展
自我及其同一性、人格的终生发展阶段理论
(三)社会文化论
  1. 霍妮关于神经症人格的理论
神经症人格动力理论(基本罪恶、基本敌意、基本焦虑)
神经症人格类型理论
神经症人格的自我理论
2,弗洛姆社会精神分析论
逃避自由说、性格取向论、社会性格论
(四)新精神分析的研究与应用
  1.新精神分析的研究方法
  儿童精神分析法、心理历史分析法、文化人类学方法
2.新精神分析的应用领域
儿童依恋与成人依恋
焦虑及其应对
四、特质论
(一)奥尔波特的特质论
    1.特质的概念
    2.常规研究法和特殊规律研究法
    3.机能自主性
    4.自我认同感(自我发展八阶段)
5.健康人格(六大特点)
(二)卡特尔的特质因素论
   1.特质及其分类
个别特质与共同特质
表面特质与根源特质
动力特质、气质特质、能力特质
体质特质与环境养成特质
2.特质的因素分析方法
3. 因素分析的材料来源
4. 人格发展(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和整合学习)
  (三)大五人格
   1.大五因素的来源
   2.大五因素的跨文化研究
   3.五因素模型理论
   4.大五人格模型的应用
  (四)特质论的研究与应用
   1.特质论的测量技术
   2.特质论的争议与评价
五、生物学论
  (一)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
  1.人格结构(意识、个体潜意识与集体潜意识)
  2.原型研究(人格面具、阿妮玛和阿妮姆斯、阴影、自性)
3.人格动力论
  4.人格发展论
  5.心理类型学
(二)艾森克的人格生物学理论
1.人格类型及其层次模型
2.人格三个基本维度的生物学基础
3.人格结构的理论框架
(三)气质研究
  1.感觉寻求倾向研究
  2.害羞或抑制性气质
3.EAS气质模型
(四)人格的进化与大脑神经生物基础
  1.人格的进化论解释
2.人格神经科学
六、行为学习论
  (一)行为主义学习论的兴起
  1.行为主义的倡导者华生
  2.行为主义的兴起和发展
  (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论
  1.操作性条件反射与人类行为的学习
  2.强化及其原理
强化的类型
强化物的来源
强化的安排
行为的消退、自然恢复、类化与分化
  3.行为的塑造和矫正
(三)多拉德与米勒的刺激——反应论
  1.学习四要素
2.内部精神现象与学习
恐惧—一种获得性的内驱力
语言和二级泛化
冲突
潜意识、神经症与精神治疗
童年时代的四个关键训练期
(四)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
1.观察学习
一个经典的观察学习的实验研究
行为习得与行为表现
替代强化
榜样行为的呈现方式——身教和言传
观察学习的过程
2.自我效能感
3.行为适应与治疗
(五)行为学习论的研究与应用
1.行为测量
2.行为疗法
七、人本论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起源
(二)马斯洛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理论
1.需要层次论(动机理论的基本假设、五种基本需要、需要各层级之间的关系
满足基本需要的条件)
2.自我实现的理论(自我实现的概念、自我实现者的类型与特征、自我实现的条件与障碍、自我实现的途径)
(三)罗杰斯的自我理论
1.现象学与自我概念
2.人格发展的基础——自我实现倾向与积极看待
3.机能完善者的特征与形成
4.自我实现倾向的受阻与恢复正常
(四) 罗洛•梅的存在分析论
1.存在论(存在的概念、存在的特点、存在的三个世界)
2.人格论(人格的概念、人格的特征、原始生命力的发展)
(五)人本论的研究与应用(个人中心疗法)
八、认知论
(一)威特金的认知方式与心理分化论
  1.认知方式(认知方式的概念、性质与测量方法)
  2.心理分化论
  3.对认知方式理论的评价
(二)凯利的个人建构理论
1.人是科学家
2.构念的含义及CPC循环
3.人格建构的基本假设和推论
4.心理问题及固定角色疗法
5.对凯利的个人建构理论的评价
(三)罗特的行为预测论与控制点理论
1.行为预测理论
2.控制点理论
3.适应不良与行为改变
(四) 人格的认知因素
1.个体的认知变量
2.原型
3.图式理论
(五)认知论的研究与应用(认知疗法)
九、积极心理学
(一)自我决定理论
(二)积极人格理论
(三)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与应用 考试内容与要点
(一)社会医学
1、绪论
考试内容:社会医学的基本概念;社会医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医学的内容与任务;三次卫生革命。
考试要点:掌握社会医学的概念、研究对象与内容;熟悉社会医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了解社会医学的性质与任务。
2、医学模式与健康观
考试内容:医学模式的概念与演变;现代医学模式产生的背景、内容以及影响;不同健康观。
考试要求:掌握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产生背景、定义、内涵,以及对现代医学和社会的影响;了解医学模式的演变过程。
3、社会因素与健康
考试内容:社会因素概念、影响健康的规律和特点。经济因素与健康:经济对健康的促进作用,经济对健康的负面影响,健康对社会经济的作用。社会环境与健康:人口与健康的关系,生活工作环境与健康的关系,社会网络与健康的关系。文化因素与健康:文化的概念与特征,不同文化类型对健康的影响,教育、习俗、宗教对健康的影响。行为心理因素与健康:人格与健康的关系,心理压力对健康及疾病的作用,促进健康与危害健康的行为。
考试要点:重点掌握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规律和特点;熟悉社会经济、文化、环境以及心理行为与健康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了解家庭的功能及家庭功能失调对健康的影响;科技进步对健康的影响。
4、社会医学研究方法
考试内容:社会医学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步骤。定性研究的特点以及常用的定性研究方法。定量研究的特点以及常用的定量研究方法。问卷设计:问卷的一般结构,问题的种类和答案的格式,问卷设计的常见错误,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考试要点:掌握社会医学常用的研究方法;熟悉社会医学的研究步骤;熟悉问卷设计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5、社区卫生服务
考试内容: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特点和意义。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内容与模式。
考试要点:掌握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对象和任务;熟悉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内容及意义;了解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与管理模式。
(二)医学心理学
1、绪论
考试内容:医学心理学的定义与研究任务,医学心理学分支学科与相关学科,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的实质,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考试要点:医学心理学的概念、研究对象与内容,医学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的实质,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2、心理学基础知识
考试内容: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的概念与特征,情绪情感过程的概念与特征,意志过程的概念与特征。
考试要点:认知过程、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的概念与特征。
3、心理应激
考试内容:应激与应激理论,心理应激的概念与意义,应激源的定义与分类,应激过程的中介机制,应激反应。
考试要点:应激与心理应激的概念、应激源与应激的中介机制,应激反应。
4、心身疾病
考试内容:心身疾病概述,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心身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原则,常见的心身疾病类型。
考试要点:心身疾病的概念与发病机制,常见的心身疾病类型,心身疾病的防治原则。
5、异常心理
考试内容:异常心理的概念,异常与正常心理的区分,异常心理的分类,常见的心身疾病类型,常见的异常心理:心境障碍、躯体形式障碍、人格障碍、睡眠障碍、进食障碍与自杀行为。
考试要点:异常心理的概念及其分类,常见的异常心理。 参考书目
彭聃龄. 普通心理学.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6 考试内容及要点
一、学前儿童及其心理研究
    (一)学前儿童概念与学前儿童观
1、婴儿、幼儿、学前儿童的概念;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研究领域和任务。
2、学前儿童发展观的变迁;科学儿童心理学产生的标志。
(二)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理论体系
1、三个基本关系的问题
天性和教养之争;发展的主动性和被动性;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2、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认知学派等主要学派的理论观点、问题和策略。
(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宽泛的研究方法
社会生态学研究方法;跨文化研究方法
2、具体的研究方法
纵向研究、横向研究和时序设计;观察法、合作性行动研究、心理测量法、问卷法、谈话法、案例研究法。
二、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和人文生态环境
(一)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1、 生物性因素
遗传因素对行为、心理健康、人格的影响;先天素质的影响。
2、 社会性因素
心理发展关键期的涵义和影响;印刻现象;早期生活经验对大脑发育、智力发展的影响。
(二)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人文生态环境
1、人文生态环境的结构
直接环境系统;间接环境系统;宏观环境系统。
2、人文生态环境的特点
期待性与现实性;相互性与应答性。          
三、婴儿的生理发展
(一) 身体的生长发育
1、胎儿期和新生儿期的身体生长发育
胎儿的产生、发展阶段和发展的敏感期;新生儿的身体生长发育。
2、乳儿和学步儿的身体生长发育原则和规律
3、乳儿和学步儿的生长发育特征
身高和体重的迅速增加;身体结构上的变化;身体生长的长期趋势。
(二) 脑与脑功能的发展
1、胎儿和新生儿的脑发育
神经元的发育;皮质抑制机能的发展。
2、乳儿和学步儿的神经元和大脑皮层的发育;
3、婴儿的大脑发育的特点
处于脑发育的敏感期;具有可塑性;已出现偏侧优势。
(三)感知觉的发展
1、胎儿的感觉发展
触觉、味觉、嗅觉、听觉、视觉、痛觉的发展。
2、新生儿期的感觉发展
视觉探索;空白视野规律;颜色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的发展。
3、乳儿和学步儿的知觉发展
颜色知觉的发展;形状知觉的发展;对音乐的感知。
(四)运动机能的发展
1、 胎儿期的反射运动
胎儿的探索活动进程;胎儿的反射性运动;
2、新生儿期的反射运动
生存反射和原始反射的联系与区别;巴宾斯基反射。
3、乳儿和学步儿的运动机能
婴儿动作发展的一般顺序;婴儿躯体和下肢动作的发展;婴儿手的动作发展特点;精细动作的发展进程。
四、婴儿的认知发展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感觉运动阶段的年龄范围、子阶段划分、认知发展特点
2、前运算阶段的年龄范围、子阶段划分、认知发展特点
3、对皮亚杰感觉运动发展理论的挑战
新先天论;婴儿对物质世界的理解。
(二)婴儿的思维和记忆发展
1、胎儿的思维和记忆
习惯化和去习惯化研究;胎儿记忆发展水平;音乐胎教对婴儿记忆的影响。
2、婴儿的思维和记忆
分类能力的发展;推理能力的发展;记忆能力的发展。
(三) 婴儿的认知社会化发展
1、对他人容貌的感知
对面孔的感知特点;对特定面孔—声音的匹配。
2、对母亲的感知
对母亲发出信号的感知;早期面对面交流中婴儿注意和情感发展的变化。
3、对人的行为动作的感知的表现
模仿;共鸣动作。
(四)婴儿的言语发展
1、言语发展的三个理论
条件作用论、先天论、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和理论观点。
2、婴儿前言语的发展
前言语阶段的概念;婴儿言语发展五阶段(林崇德);言语知觉能力的三种水平(周兢);前言语阶段的语音发展过程;前言语阶段交际能力发展的三阶段。
3、婴儿言语的形成
单词句阶段的言语发展特点;简单句阶段的言语发展特点;复合句开始发展。
五、婴儿的社会性心理发展
(一)社会性发展的相关理论
1、 精神分析学派
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理论的观点;口唇期、肛门期和性器期的年龄划分和发展特点;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的观点,及其与学前儿童有关的前三个阶段。
2、行为主义学派
华生和斯金纳的条件反射理论观点;班图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观点;观察学习;替代强化、直接强化和自我强化的区别。
3、社会认知学派
塞尔曼的角色采择理论;角色采择的含义;道奇的社会问题解决信息加工理论。
4、生态学理论
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模型;习性学和进化论心理学。
(二)社会性心理发展的基础
1、 婴儿的气质
气质结构;气质测量的典型方法;气质的稳定性;遗传和环境因素对气质和人格的影响;气质与父母教养方式的拟合优度模型。
2、婴儿的情绪
情绪的功能和发生;情绪表达的手段;婴儿的情绪体验;情绪的社会性参照;“视觉悬崖”实验;婴儿情绪研究新进展;婴幼儿情感发展的“里程碑”。
3、婴儿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的发生;自我概念的发展;自我控制的出现。
(三)婴儿期的亲子关系
1、依恋的产生和发展
依恋的涵义;依恋行为的特点;依恋的产生和发展阶段。
2、对依恋的研究
“陌生情景”实验和依恋的类型;依恋类型的跨文化研究;对父子依恋的研究。
3、形成安全依恋的条件
养育者方面的因素;婴儿方面的因素。
4、依恋对婴儿发展的影响
(四)婴儿期的同伴关系
1、 群体社会化理论的观点和启发
2、 同伴交往的作用
有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性;有助于儿童形成积极的情感;有利于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儿童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系统的发展。
3、同伴关系的发生和发展
同伴相互作用类型的阶段划分;同伴交往的发展历程。
六、 幼儿的生理发展
(一)身体和大脑的发展
1、 身体的生长发育
外形上日趋成熟;骨骼和肌肉发展特点;身体发育不平衡。
2、大脑的发展
脑组织的发展;脑机能的发展;脑的测量方法。
(二)幼儿的运动能力发展
1、粗大动作技能的发展
幼儿走路、跑步、跳跃能力的发展;借助器械进行运动能力的发展。
    2、 精细动作的发展
手部精细动作的发展;手动能力的发展;全脑教育的实施;动作技能发展的年龄差异及性别差异。
七、幼儿的认知发展
(一)幼儿的思维发展
1、 象征机能的形成
象征机能的概念;表征的涵义;象征游戏的萌芽与发展变化;空间符号思维的出现。
2、知识的建构
脚本知识的获得;知识能动的建构
3、思维特征的组成
“万物有灵”思维;“万物有情”思维;自我中心化思维;视觉外观性思维;自我中心化。
(二)  幼儿的记忆发展
1、幼儿的自传体记忆
幼儿对新异事件的自传体记忆;成人对幼儿自传体记忆的影响;幼儿自传体记忆的作用。
2、幼儿的目击证词
儿童目击证词及其问题概述;影响儿童目击记忆的因素。
(三)  幼儿的智力发展
1、智力观和智力理论
智力的定义;智力的二因素论和多因素论;层次结构理论;流体和晶体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斯滕伯格的智力三元理论;社会智力的提倡;情感智力的提倡。
2、现行的智力测验
斯坦福-比纳量表;比率智商;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离差智商;对现行的智力测验的批评。
3、IQ的计算与分布
4、影响幼儿智商分数的因素
遗传方面的影响;环境方面的影响;文化方面的影响。
(四)  幼儿的创造力发展
1、创造力的定义与特征
2、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
智力与创造力的关联模式;智力与创造力的相关;脑的分析。
3、学前儿童的创造力研究
4、学前儿童创造力发展的特征
好奇心是创造力发展的起点;创造性想象是幼儿创造力发展的特点;再造想象与创造性想象的区别与联系;探究活动时发展创造力的主要手段;积极情绪是创造力发展的推动力;创造力发展过程充满着矛盾。
5、影响学前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因素
外在因素主要包括家庭、托幼机构和社会文化;内在因素即个性特征。
6、帮助儿童表现和发挥创造力
(五)  幼儿的言语发展
1、 言语基本能力的获得
语音的发展特点;词汇的发展特点;语法的发展特点;语用学和沟通技能的发展特点。
2、前阅读能力的发展
学前儿童阅读能力的三个阶段;成人对儿童阅读的影响。
3、幼儿第二语言的学习
儿童获得言语过程的规律;两种语言的学习差异;第二语言学习的心理过程;双语儿童的认知优劣;第二语言的教学。
八、幼儿的社会性心理发展
(一)幼儿的社会性心理发展的基础
1、情绪发展
幼儿的情绪功能;幼儿的情绪表达;幼儿的情绪调控;幼儿的道德情感体验的发展;儿童的移情能力及相关研究。
2、自我的发展
自我的组成;自我概念;自尊的出现;自我控制。
3、性别角色的发展
性别特征形成于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性别概念的发展;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发展;性别特征行为的发展和性别分离。
(二)社会交往能力与社会行为
1、社会认知和交往能力的发展
观点采择;对他人情感的理解;对他们的行为理解;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对社会规则的理解。
2、社会行为
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的定义、发展、表现、道德推理与强化;儿童攻击行为的定义、发生、表现与成因及矫正。
(三)幼儿期的亲子关系
1、父母教养方式
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忽视型。
2、父母意识
3、亲子关系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幼儿的“自我主张”和“自我约束”的发展;父母的干预。
(四) 幼儿期的同伴关系
1、幼儿期的同伴交往与游戏
游戏的类型划分;游戏中的同伴关系。
2、同伴交往的类型
同伴交往类型的测量方法;同伴交往的类型划分。
3、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
家庭因素;托幼机构因素;儿童自身因素;其他因素。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     考试科目名称:普通心理学
一、考试内容及要点
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进行研究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个体心理;个体心理现象与行为;个体意识与无意识;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
如何研究心理学
    心理学要探索什么;心理学研究的类型;研究心理学的意义;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心理学在科学大家庭中的地位。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客观性;科学态度与方法;几种主要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
    现代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心理学派别;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中国心理学的发展道路。
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脑的进化
    神经系统的发生;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低等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高等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
神经元
    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神经冲动的传递;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神经回路。
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大脑的结构和机能;神经系统的发育。
脑功能的各种学说
    定位说;整体说;机能系统学说;模块说。
内分泌腺和神经—体液调节
    内分泌腺的概念;内分泌的分类及机能;神经—体液调节。
感觉
感觉的一般概念
    什么是感觉;近刺激和远刺激;感觉的编码;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视觉
    视觉刺激;视觉的生理机制;视觉的基本现象。
听觉
    听觉刺激;听觉的生理机制;听觉的基本现象。
其他感觉
    皮肤感觉;嗅觉和味觉;内部感觉。
知觉
知觉的一般概念
    什么是知觉;知觉中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加工;知觉的生理机制;知觉的种类。
知觉的特性
    知觉的对象与背景;知觉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理解在知觉中的作用;知觉的恒常性;知觉适应。
空间知觉
    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方位定向。
时间知觉与运动知觉
    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错觉
    什么叫错觉;错觉的种类;错觉理论。
意识和注意
意识的一般问题
    什么是意识;什么是无意识;意识的局限性及能动性;生物节律的周期性与意识状态。
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睡眠与梦;催眠;白日梦与幻想。
注意的一般概述
    注意的基本概念;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选择性注意、持续性注意与分配性注意。
注意的生理机制及认知理论
    注意的生理机制;注意的认知理论。
记忆
记忆的一般概念
    什么是记忆;记忆的作用;记忆的分类;记忆结构及其加工过程。
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记忆的脑学说;记忆的脑细胞机制;记忆的生物化学机制。
感觉记忆
    感觉记忆的编码;感觉记忆的保持;感觉记忆向短时记忆的转换。
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的编码;短时记忆信息的存储和遗忘;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
长时记忆
    什么是长时记忆;长时记忆的编码;长时记忆的信息存储;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
内隐记忆
    内隐记忆的一般概念;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关系。
思维
思维的一般概念
    思维的概念及特征;思维的过程;思维的种类。
表象与想像
    表象;想像。
表象和思维的脑机制
    表象的脑机制;问题解决的脑机制;推理的脑机制。
概念与推理
    概念的含义和种类;概念结构的理论;概念形成的实验研究;推理。
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的概念;问题解决中的策略;知识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专家与新手的区别;影响问题解决的其他心理因素;创造性。
语言
语言的一般概念
    语言的概念及其特征;语言的结构;语言的种类;语言的表征与加工过程;研究语言的意义。
动机
动机的一般概念
    动机的涵义及其功能;动机与需要;动机与行为效率;动机与价值观、意志。
动机的理论
    本能理论;驱力理论;唤醒理论;诱因理论;动机的认知理论。
动机的种类
    动机的一般分类;生理性动机;社会性动机。
意志行动
    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意志行动中的冲突;意志行动中的挫折;意志的品质。
情绪和情感
情绪和情感的概述
    情绪和情感的性质与功能;情绪的维度与两极性;情绪和情感的分类。
(二)情绪与脑
    情绪的脑中枢机制;情绪的外周神经机制;情绪与唤醒模式。
情绪的外部表现──表情
    面部表情;姿态表情;语调表情;感觉反馈。
情绪的理论
    情绪的早期理论;情绪的认知理论;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情绪的调节
    什么是情绪调节;情绪调节的类型;情绪调节的基本过程;情绪调节中的个体差异;情绪调节与身心健康。
十一、能力
(一)能力的一般概念
    什么是能力;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能力、才能和天才。
能力的种类和结构
    能力的种类;能力的结构。
能力的测量
    一般能力测量;特殊能力测验和创造力测验。
能力发展与个体差异
    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能力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人格
人格的一般概念
    什么是人格;人格的结构。
人格理论
    特质理论;类型理论;层次理论。
认知风格
    场独立性—场依存性;冲动—沉思;同时性—继时性。
人格测验
    自陈量表;投射测验;情境测验;自我概念测验。
人格成因
    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家庭环境因素;早期童年经验;自然物理因素。
二、参考书目
彭聃龄. 普通心理学.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6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  [加试科目]             考试科目名称: 心理学
 
一、考试内容及要点
考试内容:
1、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2、脑与心理、认知规律、情绪、学习与教学心理等内容。
3、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教育的现实问题。
考试要点
一、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一) 心理与心理学
(二) 心理学的源流
(三) 心理学的研究
二、 脑与心理
(一) 周围神经系统与心理
(二) 脑的结构与功能
(三) 脑与心理活动
(四) 脑功能的开发
三、 行为动力
(一) 需要
(二) 动机
(三) 动机理论
(四) 学习动机的激发
四、 认知过程
(一) 注意
(二) 感知觉
(三) 记忆
(四) 思维
(五) 言语
五、 情绪
(一) 情绪与认知
(二) 情绪与行为
(三) 情绪的调控
六、 智力与创造力
(一) 智力及其理论
(二) 智力测验
(三) 智力开发
(四) 创造力的培养
七、 人格
(一) 人格及其构成
(二) 人格的形成
(三) 人格理论
(四) 人格测验
八、 个体心理发展
(一) 心理的发展及其主要观点
(二) 认知和语言的发展
(三) 情绪和社会性的发展
(四) 影响心理发展的遗传与环境因素
九、 学习心理
(一) 学习与学习理论
(二) 学习迁移
(三) 学习策略
(四) 学习风格
十、 教学心理
(一) 教学设计的心理学基础
(二) 教学策略的心理学研究
(三) 教师心理
(四) 课堂心理气氛
十一、人际交往心理
(一) 人际沟通
(二) 人际认知
(三) 人际关系
(四) 人际互动
十二、学校心理健康与辅导
(一) 心理健康的含义
(二) 学校心理辅导
(三) 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与辅导
 
二、参考书目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 《心理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   ]               考试科目名称:普通心理学
 
一、考试内容及要点
 
一、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进行研究
(一)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个体心理;个体心理现象与行为;个体意识与无意识;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
(二)如何研究心理学
    心理学要探索什么;心理学研究的类型;研究心理学的意义;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心理学在科学大家庭中的地位。
(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客观性;科学态度与方法;几种主要的研究方法。
(四)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
    现代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心理学派别;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中国心理学的发展道路。
二、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一)脑的进化
    神经系统的发生;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低等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高等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
(二)神经元
    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神经冲动的传递;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神经回路。
(三)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大脑的结构和机能;神经系统的发育。
(四)脑功能的各种学说
    定位说;整体说;机能系统学说;模块说。
(五)内分泌腺和神经—体液调节
    内分泌腺的概念;内分泌的分类及机能;神经—体液调节。
三、感觉
(一)感觉的一般概念
    什么是感觉;近刺激和远刺激;感觉的编码;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二)视觉
    视觉刺激;视觉的生理机制;视觉的基本现象。
(三)听觉
    听觉刺激;听觉的生理机制;听觉的基本现象。
(四)其他感觉
    皮肤感觉;嗅觉和味觉;内部感觉。
四、知觉
(一)知觉的一般概念
    什么是知觉;知觉中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加工;知觉的生理机制;知觉的种类。
(二)知觉的特性
    知觉的对象与背景;知觉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理解在知觉中的作用;知觉的恒常性;知觉适应。
(三)空间知觉
    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方位定向。
(四)时间知觉与运动知觉
    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五)错觉
    什么叫错觉;错觉的种类;错觉理论。
五、意识和注意
(一)意识的一般问题
    什么是意识;什么是无意识;意识的局限性及能动性;生物节律的周期性与意识状态。
(二)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睡眠与梦;催眠;白日梦与幻想。
(三)注意的一般概述
    注意的基本概念;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选择性注意、持续性注意与分配性注意。
(四)注意的生理机制及认知理论
    注意的生理机制;注意的认知理论。
六、记忆
(一)记忆的一般概念
    什么是记忆;记忆的作用;记忆的分类;记忆结构及其加工过程。
(二)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记忆的脑学说;记忆的脑细胞机制;记忆的生物化学机制。
(三)感觉记忆
    感觉记忆的编码;感觉记忆的保持;感觉记忆向短时记忆的转换。
(四)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的编码;短时记忆信息的存储和遗忘;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
(五)长时记忆
    什么是长时记忆;长时记忆的编码;长时记忆的信息存储;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
(六)内隐记忆
    内隐记忆的一般概念;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关系。
七、思维
(一)思维的一般概念
    思维的概念及特征;思维的过程;思维的种类。
(二)表象与想像
    表象;想像。
(三)表象和思维的脑机制
    表象的脑机制;问题解决的脑机制;推理的脑机制。
(四)概念与推理
    概念的含义和种类;概念结构的理论;概念形成的实验研究;推理。
(五)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的概念;问题解决中的策略;知识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专家与新手的区别;影响问题解决的其他心理因素;创造性。
八、语言
(一)语言的一般概念
    语言的概念及其特征;语言的结构;语言的种类;语言的表征与加工过程;研究语言的意义。
九、动机
(一)动机的一般概念
    动机的涵义及其功能;动机与需要;动机与行为效率;动机与价值观、意志。
(二)动机的理论
    本能理论;驱力理论;唤醒理论;诱因理论;动机的认知理论。
(三)动机的种类
    动机的一般分类;生理性动机;社会性动机。
(四)意志行动
    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意志行动中的冲突;意志行动中的挫折;意志的品质。
十、情绪和情感
(一)情绪和情感的概述
    情绪和情感的性质与功能;情绪的维度与两极性;情绪和情感的分类。
(二)情绪与脑
    情绪的脑中枢机制;情绪的外周神经机制;情绪与唤醒模式。
(三)情绪的外部表现──表情
    面部表情;姿态表情;语调表情;感觉反馈。
(四)情绪的理论
    情绪的早期理论;情绪的认知理论;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五)情绪的调节
    什么是情绪调节;情绪调节的类型;情绪调节的基本过程;情绪调节中的个体差异;情绪调节与身心健康。
十一、能力
(一)能力的一般概念
    什么是能力;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能力、才能和天才。
(二)能力的种类和结构
    能力的种类;能力的结构。
(三)能力的测量
    一般能力测量;特殊能力测验和创造力测验。
(四)能力发展与个体差异
    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能力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十二、人格
(一)人格的一般概念
    什么是人格;人格的结构。
(二)人格理论
    特质理论;类型理论;层次理论。
(三)认知风格
    场独立性—场依存性;冲动—沉思;同时性—继时性。
(四)人格测验
    自陈量表;投射测验;情境测验;自我概念测验。
(五)人格成因
    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家庭环境因素;早期童年经验;自然物理因素。
二、参考书目
彭聃龄. 普通心理学.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6
 
参考书目
1、燕良轼主编:《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
2、燕良轼主编:《教育心理学——理论、实践与应用》,浙江出版社,2016年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                    考试科目名称: 认知心理学
 
一、考试内容及要点
(一)认知心理学概述
1、认知心理学的涵义
认知心理学的涵义;人类认知系统的基本特征。
2、认知心理学的起源和隐喻
认知心理学的兴起的内外部原因;完整的符合操作系统所具备的六种功能。
3、认知心理学研究方法
计算机模拟方法;计算机模拟方法的基本步骤;口语报告法;反应时;认知神经科学技术。
(二)知觉
1、知觉信息加工
知觉的涵义;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直接知觉和间接知觉;自上而下加工和自下而上加工。
2、模式识别
模式识别的涵义;模式识别的过程;模式识别的不同理论。
(三)注意
1、注意的涵义
注意的涵义;注意的基本特征。
2、注意的认知理论
注意的过滤器理论;注意的衰减器理论;注意的反应选择模型。
3、注意的认知资源理论
认知资源理论的基本观点;材料限制的认知操作;资源限制的认知操作。
(四)瞬时记忆
1、记忆与瞬时记忆
记忆过程的三阶段;瞬时记忆的涵义;瞬时记忆的基本特点。
2、视觉和听觉信息登记
部分报告法;视象记忆;声象记忆;三耳人实验。
(五)短时记忆
1、记忆的结构及其加工过程
记忆信息的三级加工模型;短时记忆的特点。
2、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加工
短时记忆的编码。
3、短时记忆信息的存储
复述的涵义;机械性复述和精细性复述;工作记忆。
4、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
基于Sternberg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阐述短时记忆的提取机制。
(六)长时记忆
1、长时记忆概述
长时记忆的涵义。
2、长时记忆的信息编码方式
双重编码理论。
3、长时记忆的信息存储
情境记忆和语义记忆;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区别;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4、长时记忆中信息状态的组织
长时记忆中信息存储的动态变化特点;回忆和再认。
(七)知识表征
1、知识的表征
知识的外部和内部表征;知识表征的不同理论
2、陈述性知识的表征
命题;命题的特点;命题树;图式;框架;脚本;图式的特点;表象。
3、程序性知识的表征
产生式规则;产生式系统。
(八)概念形成与推理
1、思维概述
思维的涵义。
2、概念形成和概念掌握
基于布鲁纳的人工概念实验探讨人类在人工概念形成过程中策略使用。
3、推理
推理的涵义;关于三段论推理的不同理论。
(九)决策
1、决策概述
决策理论的演变;前景理论中的价值函数和权重函数;框架效应的涵义。
2、决策策略与决策偏差
补偿性策略与非补偿性策略;几种常见启发式策略的涵义。
(十)问题解决
1、 问题解决概述
问题解决的涵义;问题空间的涵义;问题解决的四阶段。
2、 问题解决策略
算法;启发式;手段-目的分析的涵义及其步骤;逆向搜索。
3、 专家知识
为什么专家可以更有效地解决其特定领域的问题?
 
二、参考书目
《认知心理学》, 周爱保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当代认知心理学》,梁宁建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复试科目]              考试科目名称:教育心理学
 
一、考试内容及要点
教育心理学
一、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认知发展与教育
(二)人格发展与教育
(三)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二、学习理论
(一)行为主义学习观
(二)认知派的学习观
(三)人本主义的学习观
(四)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三、教学理论
(一)几种主要的教学理论
(二)教学过程
(三)教学条件
四、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理论
(二)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五、学习策略
(一)学习的认知策略
(二)学习的监控策略
(三)学习策略的教学训练
六、知识学习
(一)知识的分类及获得机制
(二)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三)程序性知识
(四)知识的转化和迁移
七、规范学习
(一)纪律形成与教育
(二)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三)品德的发展与培育
八、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
(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设计
(二)教学准备、教学实施与教学监控的策略
九、问题解决教学与创造性培养
(一)问题解决的过程、策略以及培养途径
(二)创造性的发展与鉴别
(三)创造性的影响因素和培养措施
十、教师心理
(一)教师职业发展与职业心理素质
(二)教师的专业成长
十一、心理素质教育与学生心理健康
(一)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
(二)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实施
十二、学生心理差异与因材施教
(一)认知差异、人格差异及教育
(二)学生心理差异与因材施教
十三、教学交往与课堂管理
(一)班级人际关系与课堂管理
(二)教学交往与课堂教学互动
(三)课堂秩序的建立与维护
 
二、参考书目
张大均主编. 《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参考书目
1.郑雪主编《人格心理学》,暨南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2.伯格(美) 著,陈会昌 译《人格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年版。
3. 许燕主编:《人格心理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4.玛丽安·米瑟兰迪诺(美) 著,黄子岚 何昊 译《人格心理学:基础与发现》,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5年版。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心理学     专业代码:040200     门类/类别:教育学     学科/类别:心理学

专业介绍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为例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的科学,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当今心理学发展的多学科交叉研究趋势更加突出,应用领域的研究不断拓展,在开发人力资源、促进社会发展、提升人类生活质量、应对全球化和自然灾害等领域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为国家、社会甚至全球问题的解决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本学科于2018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获心理学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下设基础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3个研究方向。该一级学科点自2001年始设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2003年始招教育学硕士(下设职业发展与职业生涯规划方向),2011年获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下设职业教育心理学特色二级学科)。本一级学科目前有专任教师17名,其中,教授5人,博士导师组成员2人,硕导9人,博士学位教师12名,海外留学经历教师5人。该学科依托天津市重点学科及4个支撑平台(天津市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世界技能大赛中国研究中心、中国职教学会职教师资与职业指导专业委员会),聚焦于职业教育与职场,在职业认知与测评、职业技能学习与竞技、职业心理与职业指导等领域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形成了独有的办学优势和研究特色。

专业点分布

北京师范大学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 安徽师范大学 江西师范大学 曲阜师范大学 武汉体育学院

专业院校排名

0402 心理学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24 所,本次参评23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51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学校代码 学校名称 评选结果
1 10001 北京大学 A+
2 10027 北京师范大学 A+
3 10574 华南师范大学 A+
4 10269 华东师范大学 A-
5 10635 西南大学 A-
6 10065 天津师范大学 B+
7 10319 南京师范大学 B+
8 10335 浙江大学 B+
9 10511 华中师范大学 B+
10 10718 陕西师范大学 B+
11 10028 首都师范大学 B
12 10165 辽宁师范大学 B
13 10270 上海师范大学 B
14 10445 山东师范大学 B
15 90032 第四军医大学 B
16 10200 东北师范大学 B-
17 10345 浙江师范大学 B-
18 10414 江西师范大学 B-
19 10533 中南大学 B-
20 10542 湖南师范大学 B-
21 10558 中山大学 B-
22 10285 苏州大学 C+
23 10394 福建师范大学 C+
24 10590 深圳大学 C+
25 10736 西北师范大学 C+
26 10135 内蒙古师范大学 C
27 10346 杭州师范大学 C
28 10475 河南大学 C
29 10663 贵州师范大学 C
30 11078 广州大学 C
31 10003 清华大学 C-
32 10043 北京体育大学 C-
33 10094 河北师范大学 C-
34 10183 吉林大学 C-
35 10366 安徽医科大学 C-
36 10446 曲阜师范大学 C-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心理学     专业代码:077100     门类/类别:理学     学科/类别:心理学

专业介绍

中山大学为例
请查阅中山大学相关招生院系的网页。

专业点分布

鲁东大学 中山大学

专业院校排名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24 所,本次参评23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51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学校代码 学校名称 评选结果
1 10001 北京大学 A+
2 10027 北京师范大学 A+
3 10574 华南师范大学 A+
4 10269 华东师范大学 A-
5 10635 西南大学 A-
6 10065 天津师范大学 B+
7 10319 南京师范大学 B+
8 10335 浙江大学 B+
9 10511 华中师范大学 B+
10 10718 陕西师范大学 B+
11 10028 首都师范大学 B
12 10165 辽宁师范大学 B
13 10270 上海师范大学 B
14 10445 山东师范大学 B
15 90032 第四军医大学 B
16 10200 东北师范大学 B-
17 10345 浙江师范大学 B-
18 10414 江西师范大学 B-
19 10533 中南大学 B-
20 10542 湖南师范大学 B-
21 10558 中山大学 B-
22 10285 苏州大学 C+
23 10394 福建师范大学 C+
24 10590 深圳大学 C+
25 10736 西北师范大学 C+
26 10135 内蒙古师范大学 C
27 10346 杭州师范大学 C
28 10475 河南大学 C
29 10663 贵州师范大学 C
30 11078 广州大学 C
31 10003 清华大学 C-
32 10043 北京体育大学 C-
33 10094 河北师范大学 C-
34 10183 吉林大学 C-
35 10366 安徽医科大学 C-
36 10446 曲阜师范大学 C-